台灣要聞

負面循環 受凌變霸凌

【大紀元2月16日報導】零霸凌專題報導(5)(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16日電)「阿雄」言語遲緩、不善於表達,情急下常辭不達意遭到同學嘲笑、排擠,交不到好朋友。小學被欺凌,國中後體型變得壯碩,反過來「打人」,受凌竟變霸凌。

就像卡通片多啦A夢一樣,故事中的大雄一直扮演受凌者的角色,可憐的樣子備受同情;在現實的校園同儕相處過程中,「阿雄」常常是被欺負的一方。

「阿雄」說,此後只要有人再訕笑他的笨拙,就會還擊對方,即使被處罰,也甘願。「阿雄」從受凌者轉變成霸凌者的過程,自認為是一種自我防衛。

類似「阿雄」的故事在校園不停重演。

高雄市政府統計,去年校園霸凌事件共有17件,以言語嘲諷、排擠弱勢及網路霸凌等案例居多。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軍訓室為免孩子認為是「惡作劇」的行為觸法,近年推動「三級輔導」制。

處理過太多霸凌事件,市府教育局軍訓室主任劉樹林說,已經很難斷定孩子為何施暴、霸凌的動機。他說,人際關係複雜及資訊未過濾是造成孩子妄為的主因。

他說,電視上一幕幕各式欺凌、排擠、爭風吃醋的情節並非每個孩子都能辨別好壞;各種資訊發達,孩子習慣透過網路取得訊息,霸凌資訊被網友瘋狂轉寄,很多孩子有樣學樣。

劉樹林說,高雄市校園落實三級輔導,由導師、輔導室及心理諮商中心介入,還透過案例解說,讓高、國中、小學學生都了解霸凌觸法的嚴重性,學校透過案例的說明,盼降低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