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國的低工資高物價與美國的高工資低物價

【大紀元2011年03月23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眾發現,國內越來越多商品的絕對價格超過美國,不僅限於名貴產品,日常生活必需品如雞蛋牛奶也一樣。

價格高出英美

一名旅居英國的學者到寧波參加學術會議,在雅戈爾總部的服裝專賣店以50%的優惠價格(人民幣1825元)購買了一套西服,以為撿了便宜,回到英國看到一模一樣的西服標價130英鎊。

在哈佛大學對面,一套99平米的精裝修公寓房售價275萬人民幣;浙江大學對面89平米的精裝修公寓房350萬人民幣。

在中國一套賣3萬元左右的Armani(阿瑪尼)西服,在洛杉磯用1/5至1/4的價格即可買到。中國生產的levis牛仔褲在中國商場大多要賣上千元,而在美國levis的官方網站上價格都在50美元左右,低的只要35美元,高的也不超過80美元。在大陸價格居高的名牌產品,在美國都是以國內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的價格在出售。

在美國的二線城市,購買兩室一廳的90平米聯體別墅(不算地下室),在一個不錯的區需要20-25萬美元;如果是租房則需600-800美元/月。即使在洛杉磯、加州和紐約這樣的一線城市富人區,其房價也遠低於中國的北京和上海。洛杉磯富人區的一棟使用面積350平方米左右、相當於上海 500、600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別墅,價格僅為15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相當於1.8萬元到1.9萬元每平方米,這個價格在上海市區連一般的商品房都買不到。這還沒有算600平方米的院子和車庫。

有旅居美國的人士回到杭州後去超市購物,發現杭州的雞蛋、牛奶、豆角、香蕉、西芹和幾乎所有肉類,都比波士頓的價格高。

物價佔收入比例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月均收入分別為1431元和430元人民幣;而2009年美國居民人均收入為42240美元,月均收入為3500美元左右。

在美國,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只要1美元,佔美國公民每月收入的萬分之三。而在中國,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在20元人民幣左右,佔中國城鎮居民每月收入的1.5%,農村居民月收入的4.6%左右,相當於美國居民負擔的費用的50倍和155倍左右。

把中國的低工資和高物價與美國的高工資和低物價放在一起比較,差距就這麼大!

郎咸平:低工資高物價的秘密在於中國財政

經濟學家郎咸平指出,造成這種低工資高物價的現實的原因在於中國財政。他說,無論是美國的低物價,還是中國的高物價,都是中國財政運行的結果。

就中國高物價來說,則是中國實行高額稅收和通貨膨脹的結果。中國稅收佔消費品價格的比重高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的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

中國老百姓同時還要承擔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貨膨脹的損失。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匯率比大約1比7來增發7元人民幣來平衡,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3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超過16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M0)的近5倍,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相應大幅度上漲。

由此造成的荒謬現象是: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霉。

如果中國不出口商品,而是用於國內百姓生活,既能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會發生對外財政補貼。

可現在卻是,生產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出口商品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國外,而把由此增發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上流通,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結果就是中國老百姓不僅損失掉了出口商品那部份財富,連手裡的貨幣財富都在遭受貶值損失。

反觀美國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由於市場上貨幣減少商品增加,必然導致物價下降,美國老百姓手裡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

站在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立場上看,更清楚:中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美國老百姓用美元買走了,美元被中國政府拿走了;美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國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裡現有貨幣的貶值。

而形成這個財富魔方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貨幣增發和商品增加之間的分離: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國等西方國家,新增發的貨幣卻留在了中國市場上,不斷稀釋著老百姓手裡貨幣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