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

大陸瞞報礦難人數 「封口費」讓家屬緘口

【大紀元2011年05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怡蓮綜合報導)目前,中國已成為礦難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死亡人數占世界礦難死亡總人數的百分之八十,每年因礦難死亡的礦工近一萬人,是歐美國家的幾十倍。此數字還不包括事發地礦主和當地官員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用高額「封口費」收買家屬,極力隱瞞的死亡人數。

被隱瞞的死亡人數觸目驚心

據北方網報導,今年4月,雲南宣威市連續發生兩起煤礦瞞報事故。4月15日11時50分左右,宣威市海岱鎮楊梅山煤礦發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2人死亡,3人受傷。這起事故被海岱鎮煤管所與楊梅山煤礦共同瞞報。4月3日,宣威市寶山鎮包村煤礦發生瓦斯事故,造成6人死亡。事發後,礦主隱瞞不報。

《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2010年6月21日,河南平頂山興東二礦發生事故,造成47人遇難26人受傷。但多路記者在深度調查後發現:就在6月21日事故前2個月,這家煤礦早已發生過一次重大事故,造成十多名礦工死亡。令人詫異的是,這次事故被巧妙地隱瞞了。煤礦正常運行,並釀成6月21日更大的事故。

按照有關規定,造成十多名礦工死亡,就是「特大死亡事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逐級上報到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

作者周蓬安在他的《河南,你究竟隱瞞了多少礦難?》調查報告中說,在正常情況下,在一個地區發生如此「特大死亡事故」,連一般老百姓肯定都隱瞞不了,要想隱瞞監管部門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安監部門對煤礦的監管是有一套巡視制度的,該礦難導致十多人死亡,不可能在一天、兩天就能恢復原貌。因此,有關部門肯定無法推脫「隱瞞不報」的責任。

100萬元「封口費」讓死者家屬緘口的背後

黑龍江省雞西市滴道區桂發煤礦在2011年4月26日發生瓦斯爆炸事故並造成9人死亡。據知情者介紹,礦方為了防止走漏消息,迅速平息事故影響,向每名當地遇難礦工家屬支付了至少100萬元的補償費。

中顧法律網報導:今次,發生雞西市滴道區的這起礦難事故,再一次讓我們見識了礦主與地方官員同流合污、精心策劃的惡意瞞報「傑作」,礦主與駐礦監察員玩「失蹤」,區煤管局長的手機關機,主管和分管領導裝聾作啞、百般搪塞,礦難工人的死亡證明上竟然寫著「心臟病」,當地組織的13個調查組4天調查「未果」。

「新華視點」記者在追蹤報導雞西礦難中質問:到底誰在瞞報礦難?瞞報的目的是甚麼?其實,「答案」早就有了,好比「皇帝的新衣」,大家都心知肚明:隱瞞礦難不僅涉及礦主的「經濟利益」和法律責任,更牽扯到當地官員的「政治生命」——一旦「死亡指標」超標,就會遭到「一票否決」,影響他們的評優晉級陞遷。

山西省洪洞縣一個煤礦發生礦難後,大陸各媒體聞風而至,兩天內竟有200多名記者抵達現場,向煤礦公司領取「封口費」。

《紐約時報》在《中國:貪腐掩蓋下的礦難》文中描述: 儘管礦主和本地政府很少採取措施來防止悲劇發生,但是他們幾乎總是能夠成功地將事故隱瞞。「如此大範圍的掩蓋行為在互聯網時代似乎很罕見,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在這裡還是很普遍的事情。從礦難到藥品,從2003年的非典到去年的奶粉污染醜聞,中國的官僚們習慣性地掩蓋安全事故,害怕被執政的共產黨追究責任,或者暴露出他們與相關企業的不法關係。」

2008年3月份,澳門月刊雜誌社記者李丁自從在網上公佈拍賣「中國內地2006年河南無證鋁礬土礦難和2007年無證煤礦塌方事故調查材料」後,引起香港、澳門和台灣等地的關注,中國內地對此不管不問。國外一些媒體和社團組織與李丁聯繫,意欲早日買到整個礦難調查材料,對中國官煤勾結的腐敗情況進行研究。

據說,李丁的礦難材料拍賣之所以引起國外的關注,是因為李丁對2006年河南無證鋁礬土礦難和2007年無證煤礦塌方事故有非常詳細的調查材料。掌握的非常詳細,這其中,官煤勾結、瞞報礦難腐敗震撼人心。中國內地對官煤勾結、瞞報礦難腐敗的情況早已成為習慣,礦工無人權可言,這也正是李丁決定拍賣的主要原因。

中國歷年礦難死亡人數報告

據資料顯示,中國原煤產量是世界產量的百分之三十五,然而煤礦工人死亡人數卻佔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中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2.041,而其它發展中的煤炭大國,比如印度、南非、波蘭在0.5左右。中國是2.04,他們是0.5,中國是他們的4倍。而美國、澳大利亞等先進國家則更低,大概在0.01–0.05,中國現在是它的40倍–150倍。英國礦工自2002年至今一直保持0死亡率。

全世界每年重大礦難(死亡人數在10人以上)百分之九十都發生在中國。這裡只是列舉了有記錄的死亡數據,還存在很多沒有記錄的死亡數據,估計每年中國因礦難死亡的礦工近一萬人。

「大躍進」年代,中外採礦史上最悲慘的煤塵大爆炸在中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大同礦務局發生。事故死亡677人,連同被救出的228人中又死亡5人,共死亡682人,這一世界最高死亡記錄一直保持至今。

中美兩國官方公佈的礦難死亡數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