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基隆學校結合在地特色推動藝術教育課程

【大紀元2011年06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于婉蘋台灣基隆報導〉隨著人類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藝術在文明世界中佔有重要之地位。基隆市教育處學管科長劉美蘭,在藝術與人文深耕藝文成果分享活動中表示,基隆的學校小而美,充分能塑造孩子的表現;從音樂到美術,從戲劇到演出,有靜態和動態的呈現,藉由藝術與人文能夠讓孩子站在舞台上表演,累積自己的能力、捕捉美好的片段及獲得寶貴的經驗。

課程督學王淑芬舉例說明,藝文深耕運用在地資源呈現地方特色,讓學生對於家鄉的認同和了解,這是深耕藝文的最大不同點。基隆港都是海洋城市,月眉國小老師王子青,帶領小朋友表演的黑光劇,呈現海底世界遭受人類濫捕濫殺、大魚侵佔小魚的棲息處生態的改變,所傳達的是環保及霸凌的議題。



東光國小藉由改編老人與海的故事利用行動劇讓學生體會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要。(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東光國小藉由改編老人與海的故事,由老師和學生一起構思、探究,利用行動劇讓學生體會保護海洋生態的重要。華興國小透過基隆暖暖知名的大菁植物藍染,在地藝術家到校指導學生,藉由體驗課程學生對植物染有深刻的認識,同時增進學生創意添加生活樂趣,將隨手可得的物品,同學都可經由植物染改變其原來的面貌。

為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情感,提昇藝術與人文素養在學校是重要的,校長王佩蘭談到。在偏遠學校藝文老師較少,因此,藉由專家到學校教導小朋友的歷程中,老師也跟班學習,進而可提昇對藝文有興趣老師的教學品質。

依據教育部所推展的「一人一樂器」、「一人一技」的教育目標,瑪陵國小校長陳柔姝表示,在不同的樂器中,讓孩子享受什麼是節奏的美感。瑪陵國小和復興國小位於基隆七堵山區,屬偏遠學校,學生數皆未達百人。



瑪陵國小在不同的樂器中讓孩子享受什麼是節奏的美感。(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復興國小高立玲同學開心的回答,學校的打擊團隊裏有牛鈴、非洲鼓、大鼓、沙鈴、木琴,高立玲侃侃而談形容著,非洲鼓屬於狂野的,如豐收之歌、戰士之歌、迎賓之歌….有激勵的、有戰鬥的,她記得剛學的時候,下課了還欲罷不能的和同學在教室的桌上按照節奏打了起來,要學習打擊曲時指導老師會先說些關於非洲樂曲的背景故事給大家聽,打起來更能融入情境。



復興國小學校的打擊團隊裏有牛鈴、非洲鼓、大鼓、沙鈴、木琴。(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大德國中「我們這一班」呈現出最貼切、目前各界所關注的校園霸凌問題,銘傳國中的「賣香屁」具有寓教於樂。透過表演藝術家的指導,帶動學生戲劇展演及創作的表現,以遊戲方式融入表演議題,提升校園藝文社團活動內涵,讓同學們以實際體驗表演創作的動力。



銘傳國中的「賣香屁」具有寓教於樂提升校園藝文社團活動內涵。(攝影:于婉蘋/大紀元)



月眉國小校長賴麗雯具備藝文領域視覺藝術專長,她表示,如果教室像電影院、教學像演戲、學習像遊戲….藝術是豐富學生、校園環境,孩子的心靈也需要藝術充實產生共鳴及感動,尤其要讓經濟能力及弱勢的孩子體驗藝術與人文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