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保障房缺錢質量靠「約談」 民憂豆腐渣

【大紀元2011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金靖綜合報導)6月9日來自中國大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消息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要求,今年的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各地必須在11月末以前全面開工。業內人士認為,如今保障性住房的大規模建設又進入了沒條件也要蠻幹的時代,工程質量恐出大問題,當局想靠約談來保證質量,純屬癡人說夢。

保障房資金缺口大 質量是問題

「十二五」時期,中國大陸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為3600萬套,其中今年要建設1000萬套。在短時間內集中建設如此量大面廣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因為資金、成本等問題,工程質量一直飽受爭議和詬病。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上個月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方政府在6月6日前必須公佈保障房的項目進程,包括年度保障房計劃、開工項目以及竣工項目信息等。業內人士表示,整體來看目前各地仍約有七成保障房沒有開工,資金短缺是最大障礙。北京網民認為,光講開工率意義不大,幾棟樓蓋三五年是常事,還是要講竣工率。

據住建部此前估算,今年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資金至少需要1.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央、省級和市縣政府將承擔5000多億元,其餘的8000多億元將通過社會機構投入、被保障對象及所在企業等籌集。

地產名人任志強稱,住房建設部只計算了1000萬套保障房的建安支出約1.3萬億元,每套房平均13萬元,按平均75平方米計算,每平方米1733元。中央補貼1043億元,地方需要支付4000億元,而當土地無法用市場的方式獲取高價時,這4000億元要從地方政府的牙縫中擠出來就十分困難了。

任志強認為,地方政府的實際支出並非只有建安的成本,還有土地的開發成本、征地拆遷的成本、市政交通配套的成本、教育、醫療配套的成本等等,至少還有園林綠化和能源供給的成本吧。細算個賬,大約要翻一倍的支出。保障房土地可以不算錢,但政府的土地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要花錢徵用的,錢成了一個重要的限制性條件。

廣東洪先生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陸由於實施分稅制以來,老百姓的錢大都被中央搜刮去了,譬如增值稅,上繳中央75%,給地方留25%,地方這麼多人要吃飯,怎麼辦,就得靠土地財政。現在保障房靠硬性攤派,不僅斷了地方的財路,還要叫地方「出血」,根本不現實,地方要麼陽奉陰違,要麼根本不吃你這套。中央、地方都在一艘船上,「維穩」能做到上下一心,吃肉喝湯的時候,那就會狗咬狗。

法律都是遮羞布 約談更不靠譜

日前住建部要求,凡保障性安居工程發生質量問題的,省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要對問題查處情況進行掛牌督辦,對市縣主管部門負責人進行約談。

  

任志強6月9日又發表言論:「約談要是管用,還要法律幹啥?」引發網民極大關注。

有網民認為:「保障房出現質量問題,實際上就是犯瀆職罪,其他的犯罪行為(行賄、受賄、玩忽職守)有沒有暫不去討論。既然是犯罪為何約談就了事了,百姓犯罪是否也可約談呢?「為甚麼不用現行法律來制約呢?」

也有網民認為:「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保障性住房投入多少?投入少,又想質量好?本身就是無解!約談沒有用,判刑也沒有用!」

重慶一家房地產公司會計陸女士告訴大紀元記者,現在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建安成本每平方在一千元左右,如果加上拆遷安置,每平方還要花上一千元,照她看來,按常規建設,這1000萬套保障房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安徽合肥網民擔心,質量如何監工?不要1000萬套建成了,一來地震,全垮!

廣東洪先生認為,法律都是遮羞布,約談更不靠譜,否則大陸也不會這麼多上訪維權事件。他指出,大陸有一怪現象,對體制內,本來該用法律嚴肅解決的問題,卻給你來個人性化的約談、黨內處理;對體制外,本來是該人性化對待的上訪、維權,卻用法律來打壓、收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