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萬象

高分低能高考題難倒作家校長 中印對比

【大紀元2011年06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王琦綜合報導)近來因為高考現代文閱讀題常令「作者」也無法做答,因而被指變相綁架了閱讀,並使語文教育被懸置和空洞化。也有學者指出高考造就出一代高分低能的學生,並進一步懷疑高考的運作是否真能為國家培養並選拔優秀人才?針對此問題也許鄰國印度的一流大學--印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能夠讓人深思與借鑒。

高考現代文閱讀題連「作者」也無法做答

《中國週刊》總編輯助理林天宏日前發現他自己的一篇文章《朱啟鈐:「被抹掉的奠基人」》進入了今年福建高考語文試卷的現代文閱讀,一時好奇心起,便試答了一下,對照標準答案的結果,僅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數。而讓自己最為糾結的是「讓考生分析文中兩次出現大雨原因」的那道題,「標準答案說了一堆,真正的原因是我寫稿時窗外正好在下雨」。

《中國青年報》前實習生周劼人的文章《寂靜錢鐘書》被選為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她自己試做了一遍題,總分15分中只拿了1分。尤為荒謬的是,一個被作者認為「說出了我內心最真實意圖」的選項,參考答案卻是錯的。

「80後」作家韓寒也曾「細心地完成」了針對自己文章《求醫》一節的中學語文閱讀題,8道題只做對了3道。甚至,他選錯了「畫線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即便是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也同樣表示:「剛剛結束的高考許多題目如果讓我去答,我也答不好。」

作者們的感慨

記者林天宏嘆道:「出題老師果然名不虛傳,把作者本人都打敗了,幸好我當年沒落在你手上。」林天宏感慨地說:「出卷前問問我好嗎?」「出題老師比我想得都多。」

周劼人在博客上寫道:「我對了對答案,除了第一個選擇題,我拿了1分外,其餘全錯。出題老師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寫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寫作時根本沒有想到的內涵都表達出來了。」「我是作者,我做不出來,是我對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嗎?他們可以指責一個答錯題的學生不瞭解文章,總不能指責一個作者不瞭解自己寫的文章吧?」

韓寒在提到命題者與作者想法不一致時說道:「選擇的文章八成作者都是上個世紀就死了,真是死無對證了。」這句話在網上被很多人奉為經典。韓寒並說:「我真弄不明白為甚麼中國的語文喜歡把別人的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並強行加上後人的看法,或者說是出題目的人的看法。而在種種『看法』的背後,只見出題者意志的張揚,而無讀者和作者的位置。」

「把自己當成高考生,就做得出了」

周劼人說:「我並不批判出題老師,如果換成我出題,我絕不會更高明。我寫博客,是因為我被一個問題所苦惱、所困擾。我不知道,拿我文章考出來的學生的能力是甚麼?」

周劼人發現她一開始做題,因為忘記了高考生的身份,所以錯多,而冷靜下來之後,她仔細回憶了幾年前高中老師教給她的答題技巧,她發現大部分題目是「可以下手」的。

這讓她覺得:「這些題目,很多時候考的是高考語文技巧的掌握,卻並不一定能考查學生是否讀懂了文章。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裡討論問題,出題人根據高考框架出題,考生根據高考框架答題,閱卷老師根據高考框架批改……」「因此拿12分和拿1分差距這麼大,不是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裡、用不用高考『話語體系』說話。」

《中國青年報》記者潘志賢曾做過七、八份相關試卷,準確率九成以上。他說:「可能是我中學時受此類考試訓練較多吧。」

剛參加完高考的鄭鈺瑩對媒體表示:「大家都覺得閱讀題在一定程度上是靠運氣,所以語文老師只叫我們記答題方法,比如『很多題在文中找答案會比自己論述得分高』、『答案在問題相關的字眼的那一段找』。」她說:「很多時候閱讀題考查的是運用答題技巧、答題套路的能力,而不是真正去鑑賞文章的能力。」

清華大學中文系曠新年教授認為,受英語「完形填空」等題型的影響,語文閱讀在考查上越來越注重細節,長時間的閱讀題方法訓練使「學生失去了整體把握的能力」,結果往往是「終於會做題了,卻不會寫文章了」。

語文教育被懸置和空洞化

網路作家奇荒指稱上述情況為:無形的高考指揮棒變相綁架了「閱讀」,甚至可以說,你可以不用閱讀,但是,只要熟知高考的框架,一切都將不成為問題,一切都是標準化的、模式化的。這是語文教育被閹割的表徵,隱藏其後的深層次因素就是語文教育被懸置和空洞化,由此導致閱讀成了出題者的「獨白」。

奇荒進一步指出,標準化閱讀之下,所謂的閱讀僅僅是一種「應試培訓」,是一種「應試指導」,是根本與閱讀或者語文不搭界的事情,因此可以說:「高考閱讀題」打敗的不是「作者」,而是「語文教育」。

中國高考真能培養並選拔優秀人才嗎?

正如曠新年教授前面所言:「終於會做題了,卻不會寫文章了。」網路作家hakuna認為,中國的高考制度,造就了一代高分低能的學生。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經完全拋棄了德育和體育,因為唯一的選拔標準是單一考分,升學率就是硬道理。

Hakuna 說,片面追求升學率,對基礎教育結束之後學生的分流關注很不夠,都是過分關注高考的結果。高考已經成為人生道路的決戰,顯然已經背離了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結果許多在校大學生高考前拚命,入學後遊蕩、玩遊戲、租房同居。

此外高考的公平性亦常為人詬病。當一個分數不夠的考生,可以藉助父母的權勢,或者財力,繳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上理想的學校,學習理想的專業,那麼你給他的人生觀形成時期的教育就是:權勢、錢財比別的更重要。

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東、四川等地的孩子們,必須要比他們在北京、上海的同伴們分數高許多,才能上同等大學,教育公平何在?

針對這些指責,讓我們來看看鄰國印度,他們的一流大學是如何選拔與培植入學生的,其作法或能引人深思。

印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

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簡稱IIT)是由印度政府開辦的國立大學,成立於1951年,當時印度剛從英國殖民地獨立出來,其目的就是為印度的科技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培養一流人才。短短50年裡,它已在倫敦《泰晤士報》公佈的全球大學排行榜上列前50名,在工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IIT 畢業的學生,絕大多數出國工作或深造,其中主要是去了美國,硅谷更成了IIT人才聚集地。據統計,在全世界所有大學中,IIT 學生成為百萬富翁的比例最高。很多IIT畢業生在美國創業。如今,這些來自印度IIT的精英分子,已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兵團」,除了反饋祖國和母校,還對西方的企業文化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每年IIT通過全國聯合入學考試(JEE)從30萬~40萬考生中錄取4,000名,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13%的錄取率還低。

在接受《南方人物》週刊採訪時,IIT 孟買分校的德旺校長首先談到,通過嚴格的全國統一考試 (JEE),招收到印度最優秀的人才。與中國高考不同的是, JEE 沒有選擇題,而且不是死記硬背就能考好的。JEE 只考物理、數學和化學,而且要考兩次。奇妙的是,JEE 考試得分排名,幾乎跟4年後從學校畢業的學科成績排名一模一樣。在印度很多時候是: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德旺介紹說:「我們關注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在嘗試沒有確切答題標準的出題模式。考試中我們會要求學生給出儘可能多的信息,便於閱卷者不僅僅能夠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還能體會他們的思維方式,甚至實踐能力。」

與中國大學錄取有所謂特長生、附加分等變相開後門所不同的是,IIT 做到了真正的公平。「任何人都無法經走後門入學,印度總統、總理也不行。也正是它的公平,全國統一考試在民眾中備受尊重。除非你足夠優秀,並且足夠努力,你才會有機會進入學校。對於很多貧民和低種姓家族的孩子而言,公平進入IIT讀書並最終成為高薪的工程師,幾乎是改變命運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