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肖雪慧:調查過程不透明,怎能取信於人

【大紀元2011年08月09日訊】傷亡慘重的7-23動車追尾事故已過去半月。事故發生得極其荒唐,而處置過程中出現的怪現象:迫不及待粉碎和掩埋車頭,兩天後又挖出深夜運走;逼家屬簽約,先簽有獎、憑火化證明領錢……,比追尾本身還令人費解和錯愕。28日,溫家寶總理在事故現場向全社會承諾徹查,表示調查一定要做到全過程公開透明、調查結論經得起歷史檢驗。

然而,如果調查組本身缺乏獨立性,「調查結論經得起歷史檢驗」,只是一個無法兌現的善良願望。正是在至關重要的獨立性問題上,國務院任命的調查組難以取信公眾。實現公正調查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利益相關者迴避!且不說涉事的鐵道部是國務院所轄機構,由國務院任命調查組,這種產生路徑就很難避免公眾對調查客觀中立存疑。調查組成員構成更加深公眾的懷疑。一位鐵道部副部長進調查組,已經嚴重違背任何獨立公正調查的基本前提;而專家組8名專家,至少夾帶4名涉「鐵」成員。這樣的調查組構成,無異於自己調查自己,跟政府自體監督是同一個邏輯。如果說自體監督格局下的反腐逃不脫越反越腐的宿命,自己調查自己也注定既不會有調查全過程的公開透明,也不會有令人信服、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調查結論。

迄今為止,國務院任命的調查組沒有任何行動讓公眾感到調查過程是公開透明的,人們甚至有理由懷疑是不是在認真調查?從7月29日至31日,鳳凰衛視新聞主播連線在溫州的記者時,記者連續幾天表達不滿,說:溫總強調事故調查處理的全過程要做到公開、透明,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但幾天下來,沒有跡象表明調查過程公開透明,調查組連發言人也不設立,根本不向記者通報每個步驟的調查情況。記者在溫州貨運西站外面指著站內一長列用綠色油布遮蓋得嚴嚴實實的六節車廂,告訴主播:出事車廂由武警嚴密把守,無法靠近。據他觀察,嚴實遮蓋的車廂絲毫沒有被打開過進行調查的痕跡。周圍居民也證實:一直就這樣,沒有打開過。然而,對出事車廂及時進行認真查看、取證,應該是調查組第一要務,24日把出事車廂從事故現場運到貨站,鐵道部方面給的理由就是為了方便調查。眼前的事實卻不能不讓人懷疑:連過場都不走,這樣的調查與忽悠何異?!

如果考慮到調查組的成立路徑和成員構成,出現這種情況,就不奇怪了。如果進一步對專家組成員的涉「鐵」背景和他們的言行稍加瞭解,還可對此有更清醒認識。

來自北京交大的唐濤既拿著鐵道部的錢做項目,又是鐵道部重點實驗室「鐵路運輸自動化與控制實驗室」主任,此外,還是輝煌科技的獨立董事,輝煌科技是鐵道部指定企業、高鐵信號監測系統和防災安全系統供應商,就人們目前所掌握信息,導致7-23事故的直接原因,恰恰聚焦到信號檢測系統和防災安全系統。同樣來自北京交大的紀嘉倫教授身兼中國鐵道學會運輸委員會秘書長,雙重身份的紀嘉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京滬高鐵的設備質量、防災、運行和維護讚譽有加,叫人們放心。但京滬高鐵7月1日通車以來事故不斷,他給的這顆定心丸,人們無法下嚥。身兼「國家鐵路建設高級顧問」和「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多種要職的王夢恕院士跟鐵道部的關係更不尋常。去年4月,就日本業界人士對中國高鐵安全性的懷疑,他打包票說中國高鐵在控制系統、信號系統都很成功,能保證後不追尾、前不撞車。7-23事故發生後,鐵道部第一時間宣佈是雷擊造成事故,王夢恕則很快提出可能是司機失誤。前者歸罪老天,後者指向殉職司機,鐵道部和王院士思路酷似,所指對象都無法自辨。這位身為專家組副組長的院士,無論是他跟鐵道部的利益關聯,還是急於撇清動車系統設計、質量問題的表態,都不能不引起公眾對他的廣泛質疑。信號系統問題暴露後,王夢恕一改為信號系統打包票的說法,稱「磨合不足,信號系統失效是正常的」。前後說法反差巨大,且對事關乘客生命安全的環節,輕飄飄用「磨合」、「失效是正常」來打發,不能不令人質疑這位專家有沒有倫理底線、是不是有對生命的基本尊重。這些涉「鐵」背景的專家跟涉事的鐵路部門過於密切的利益關聯,事實上是共進退的利益共同體,如果要人相信他們能超脫這層關係而秉持中立立場作獨立調查,不是欺騙,就是對人性抱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實際上,一些專家事故後的言論讓人想起歷史上從來不少見的那種角色:當權力作了惡,他們在後面小心抹掉作惡痕跡;抹不掉,也要千方百計遮蓋起來。而7-23動車追尾事故調查組中一些專家,要抹掉、遮蓋的還有他們自己的責任。

調查組成員構成已經使它的公信力嚴重不足。網上熱傳的王夢恕接受新京報電話採訪,還讓人感到調查組成立過程如兒戲。這一感觀,得自這段不長的電話訪談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如,安監局一個電話通知,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上面」指定,他便有了專家組副組長身份,這樣的任命無疑走的是飽受詬病的黑箱操作老路;安監局也好,神秘「上面」也罷,不會不瞭解王夢恕跟鐵道部的利益關聯,指定他為副組長,成立這個調查組的誠意就令人懷疑;王夢恕在動車追尾事故後短短幾天的時間安排——馬不停蹄從成都到北京郊區再到張家口,3號又將赴日——,既呈現出我國一些專家時間、精力耗在飛機上、賓館裡、會議廳(當然也少不了交際場合)的典形狀態,還告訴人們,作為調查組副組長,態度十分消極,不僅沒打算去現場,連調查組會議,他的態度也是能不去就不去。言談中,這場事關兩百多人傷亡的事故調查,對他來說是負擔。而那句引起嘩然的名言——「不去現場照樣可以分析」,印證了鳳凰台記者在溫州貨運西站的觀察,讓人不能不懷疑調查馬虎而不可靠。

前天,國家安監發言人黃毅回答網友提問時表示:國務院事故調查組正對事故原因、性質、責任進行緊張、有序的調查,調查情況會及時向社會公佈。可是在調查組目前的人員構成及神秘運作情況下,公眾憑什麼能相信調查是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呢?何況,專家組副組長不到現場調查取證卻到處參加與調查無關的活動,跟「緊張有序的調查」,也反差太大。

由於調查組成立路徑和成員構成使其公信力先天缺失,有法學家強烈要求啟動憲法第71條,由人大常委會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理論上,這是正道,但在人大與行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係交叉、利益重疊的現實格局下,經由這個途徑成立的調查組也很難避免同樣問題。而且我國政治現實下,要在國務院已經任命的調查組之外另起爐灶,是不可能的。比較現實的辦法是通過成員增減來矯正現有結構。減,是實行迴避制度,鐵道部官員及所有涉「鐵」背景的成員離開調查組;增,增補身份超脫於國內官學商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漩渦、有責任心,且具備跟本次事故調查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的成員。

日前致信中央有關部門要求加入「7.23」動車事故調查組的港區人大代表、前九廣鐵路公司主席田北辰,實為理想的增補對象。儘管他們也許受多方掣肘做不了什麼,但調查組滲進這樣的成員,至少有利於公眾瞭解真實情況,而有力度的公眾監督,是離不開對真相的瞭解的。

2011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