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治

深諳「人脈」習近平初當官建「紅樓夢基地」

【大紀元2012年10月08日訊】30年前,無數在毛澤東時期被下放到農村的青年,正在千方百計設法回城。而30歲的習近平卻放棄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的優越職位,申請去河北省正定縣管理一個政務混亂的農村。《紐約時報》報導這個未來中共領導人如何深諳「人脈」運作,在正定縣推動改革。

習近平推改革 把親毛的人排出權力中心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這個舉動為瞭解這位即將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深諳政治的習近平打開了一扇窗。根據內部消息,他也意識到,自己有強大的家庭做後盾,在農村的生涯將會成為積累政績過程中有效而又相對短暫的一段經歷,日後可以幫他進入共產黨內部高層。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勳是中共元老之一,是他幫習近平安排了這次調任,選正定縣是因為這裡離北京相對較近。研究習近平背景的中國專家稱,在遭遇當地反對勢力之後,習仲勳還幫助習近平完成了調任。

報導說,習近平的關係網使他在正定抓住了機遇。市場經濟改革初起時,他就力推改革,還把親毛的人排出權力中心。他在農村的生涯還幫他與其他高層的子女結成了新聯盟,這些人在日後成為了他的重要支持者。中共領導層往往會優先提拔那些曾在農村扎根的人。但同時,也優先考慮那些共產黨前任領導的子女,也就是「太子黨」。

在正定任職之後,習近平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

習近平在經濟和人脈方面高出一般人

報導說,正定縣是糧食種植中心,農民不得不繳納很多公糧,充實政府糧倉。習近平與親毛派結成了聰明的聯盟,並利用自己在北京的關係,把正定縣繳納公糧的定額減了四分之一。這讓當地農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土地從事盈利更多的生產活動,比如養魚、養鵝或者養牛。

習近平還決定將正定縣作為電視拍攝中心,引起了更大震動。當時,國家電視台正在拍攝改編自經典名著《紅樓夢》的電視劇,故事主要在王府和周圍外景展開。劇組已經在北京複製了一個大型園林用於拍攝。但習近平動用他的政治人脈,把王府建在了正定縣,這就意味著,攝製組要坐六個小時的車來正定拍室內的戲。

報導說,習近平頂著當地的反對,力推自己的計劃,用三倍於原先預計的成本,建成了這座永久影視基地。習近平說,這座外景地會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事實上,在隨後許多年裡,隨著這部電視劇大獲成功,這裡的確很受歡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又有幾部電視劇在這裡拍攝。

不過,報導說,現在很少有人提及,這座榮國府現在幾乎已無人造訪,已經有20年沒有再被用作外景地了。由此衍生出來的另外兩個項目也都破產了,一個已被拆除,一個已經關閉。

習近平、劉源被寫進書拍成電視劇

1982年,習近平申請去農村時,還有兩個官員和他一起,包括前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兒子劉源。這些人被作家柯雲路寫進1986年的小說《新星》。小說講的是一個有現代市場頭腦的黨委書記去落後農村工作的故事。這個書記遇到諸多麻煩,但最後都設法克服。後來這本書很快被改編成一部電視劇,作為改革初期的經典作品廣為人知。

但是,報導說,習近平在正定縣的遭遇卻遠不如小說故事中那樣浪漫。他原本希望能當上直接掌管一個縣或鎮的黨委書記,但卻遭到保守的省委書記高揚的反對。高揚十分反感像習近平這樣沒有經驗但卻人脈深廣的太子黨從天而降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只任命他擔任了正定縣委副書記。

報導最後說,儘管習近平勢力不小,但他卻沒有像小說《新星》裡的主人翁那樣,擊敗所有敵人。在縣委書記的位置上他再也沒有得到過提拔。根據當地居民和傳記作者介紹,他一直受到省委書記高揚的壓制。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