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新聞(卑詩)

大溫防洪堤翻修耗資上百億

【大紀元2012年12月15日訊】 根據卑詩省府森林、土地和自然資源廳(Ministry of Forests, Lands and Natural Resource Operations)本週二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在未來90至100年內,大溫防洪堤壩的翻修維護工程,將需要95億的資金。   

由加拿大自然資源部和Cost of Adaptation 共同資助的報告《Cost of Adaptation: Sea Dikes and Alternative Strategies》,檢測了人口多達200萬的12個主要城市的堤壩,包括250公里長的海岸線和菲莎河沿岸地區。該報告是2011年卑詩省海岸報告的跟進調研,2011年報告中顯示,在下個世紀,大溫海平面將會上升1.2米。而此份報告則旨在幫助社區就海平面上升找出長久對策,以達到將影響降至最低。

  

95億元的估算成本,包括設計、項目管理、土地費、環境保護、公用事業、水泵站、防震設施更新、以及福斯溪(False Creek)和史蒂文森(Steveston)漁人碼頭的通海閘口。

  

Delcan工程公司撰寫的報告,挑出3塊區域,作為需要特別保護的風險區域:

  

‧ 福斯溪:2500萬元的通海閘口,平時維持正常水位,一旦遭遇風暴,便可關閉,以限制海平面上升,降低福斯溪周圍所需海岸防禦工事的高度。

  ‧ 史蒂文森: 用 Shady Island作為通海閘口前的防洪堤,以保護人口密集的海濱區,估計耗資1000萬元。

  ‧ 素里市泥灣 (Mud Bay):Nicomekl 和 Serpentine河流入海口處的通海閘口,每個耗資1000萬元。

  

報告還列出其他選擇,包括堤壩、防洪堤、阻擊波能的防洪島,以及相關的制約因素,例如建築法規、防洪預警和反應系統。

  

報告發現,以每米8萬元不止的造價,想把所有的堤壩都改造升級顯然不實際,這包括列治文和素里市總共35公里的堤壩,因此可能重新組合堤壩、建築「超級堤壩(superdike)」、或者有限的防震改造,都可能成為選擇方案。

  

林業土地和自然資源廳長Steve Thomson表示,大溫防洪堤壩項目預期將由三級政府分擔。

  

大溫都會局表示,本地區目前並無義務修築堤壩。大溫的許多堤壩都是在1968~1994年期間的菲沙河防洪控制計畫中建造。

  

省府表示,上升的海平面將直接反應氣候的變遷,這將是全球沿海城市,在未來數十年內共同面臨的挑戰。為此卑詩省政府和各市政府將會共同發展一個防洪策略,尤其是危險度最高的社區。◇

責任編輯:何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