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雲林客家日 詔安樂活101

【大紀元2012年0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廖素貞台灣雲林報導)農曆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而「天穿日」是客家人特有的節日,客家委員會為了彰顯客家族群對台灣多元文化的貢獻,特定此日為全國客家日,過去每逢「天穿日」,客家人便會放下工作,讓自己忙裡偷閒,也讓大地休養生息。雲林為了慶祝客家日11日在崙背鄉公所廣場舉行「雲林詔安樂活101」活動。

今年活動豐富又多元,除詔安客家三寶的開口獅、武術表演,及壓軸的詔安客語布袋戲,還有客家歌謠、童謠演唱,並有客家麻糬、環保風車DIY教學,開口獅紙雕,客家美食免費品嚐,還有環保劇~灰姑娘傳奇,舞台上社區媽媽們載歌載舞,舞台下掌聲如雷,全場充滿歡樂氣氛,是崙背這個農業小鄉鎮難得一見的場景。



開口獅剪紙DIY 吸引不少小朋友。(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社區媽媽們在舞台上表演客家歌舞,歡慶客家日。(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水尾社區媽媽們表演精彩的客家歌舞。(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南陽社區媽媽們表演的扇子舞。(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由崙背讀書會表演的環保劇~灰姑娘傳奇,贏得不少掌聲。(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壓軸的詔安客語布袋戲由隆興閣布袋戲團團長廖昭堂擔剛演出。(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承傳傳統武術的鹽園金獅陣武術團。(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鹽園金獅陣武術團,各個身手不凡,連不到三歲的小朋友打起拳來還有模有樣。(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鹽園金獅陣武術團團員表演傳統武術。(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鹽園金獅陣武術團團員表演傳統武術。(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全國碩果僅存的詔安客,目前分佈在雲林的崙背、二崙與西螺三鄉鎮,其中又以崙背為詔安重鎮,鄉長李永茂表示,未來詔安客家文化園區啟用後,將帶動客家文化交流,串聯南北客家文化,將台灣詔安客家文化發揚光大。

活動除了動態的表演外,各社區也拿出他們的壓箱寶,有純手工製作的竹搖籃、竹椅子,是由鹽園社區國寶級的竹編達人施三郎所製作的,讓人想起早期的客家人,他們為了節省開支,利用自家院子種的竹子,自製各種家具及農具,因此練就了客家男人一身的好本事,隨著塑膠製品的誕生,現在已沒人會用竹子自製農具及家具,竹編成已成為手工藝品了。



二崙鄉來惠村的木雕古農具,栩栩如生。(攝影: 廖素貞 / 大紀元)


二崙鄉來惠村的木雕古農具,是由社區木工達人(中)所創作的。(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鹽園社區純手工製作的竹搖籃、竹椅子,是由社區國寶級的竹編達人施三郎(右)所製作的。(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二崙鄉來惠村的木雕古農具,栩栩如生。(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還有二崙鄉來惠村的木雕古農具,是由廖義雄所雕刻的,看了讓人回憶起早期的農村生活;五魁社區則利用廢棄的CD光盤做成精美的吊飾品,也利用保特瓶切半裹上客家花布,作成充滿客家風味的鞭炮吊飾,既美觀又環保。



五魁社區利用廢棄的CD做成精美的吊飾品。(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吳厝社區利用保特品切半裹上客家花布,作成充滿客家風味的鞭炮。(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在美食攤位上,社區媽媽們用大蒸籠蒸的蘿蔔糕及紅龜粿是客家人的傳統美食,早期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蒸年糕,鹹的、甜的都有,現在都是小家庭,大都買現成的,年味也漸漸淡了。看著社區媽媽們忙著煎蘿蔔糕,請大家品嚐,社區爸爸跟著幫忙,彷彿回到以前過年的情景。



小朋友好奇的學做客家傳統紅龜粿。(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羅厝社區爸爸也開心的幫忙切年糕。(攝影:廖素貞/大紀元)

民政處長徐忠徹表示,詔安文化在客家族群深具特色,希望藉由活動彰顯詔安客家文化之獨特性,凝聚客家族群意識,學習先人克勤克儉精神,以營造詔安客族優質的社區生活。



也是詔安客人的新科立委李應元(左二)鄉長李永茂(右三)及民政處長徐忠徹(右二)與詔安社區民眾共同歡慶客家日(攝影: 廖素貞 / 大紀元)



立委李應元也表示,詔安客文化是雲林重要客家資產,為延續傳承這項文化,詔安客家人積極推展詔安客語教學、開口獅武術傳承,藉由活動的舉辦,喚起詔安客家族群重視自己文化與語言,讓詔安文化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