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幸災樂禍

【釋義】意思是缺乏善意誠心,當別人遭受災禍時,而感到慶幸和高興。

【例句】看見災民們遇到困境,我們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千萬不能幸災樂禍,袖手旁觀。

【近義;反義】落井下石;兔死狐悲 同病相憐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晉惠公在秦國幫助下,如願登基,卻忘記酬謝大恩,自食其言。即位第四年,晉國遇到了天災,國內發生饑荒。秦國不計前嫌,給晉國運去了大量粟米。不料第二年的冬天,秦國也發生了大災荒,於是,秦國派人到晉國請求購買糧食。想不到竟遭到晉國的一口拒絕。

對此,晉國的大夫慶鄭,很有看法。他竭力勸說晉惠公說:「辜負別人的恩惠,就會失去親人;對別人的不幸,反而感到高興是不仁的表現;貪心不足,捨不得用財物去救濟別人,是一種不祥之兆;使鄰國產生怨恨,就是不義的行為。這四種,是立國的基本道德,如果都喪失的話,用甚麼來維護自己國家的生存呢?」

慶鄭再一次勸告說:「背棄恩惠,幸災樂禍的行為,就連一般百姓都是唾棄的。親近的人會因此而結仇,何況本是冤家敵人呢?」

果然,晉國的行為,激怒了秦國。第二年,秦穆公就出兵攻打下晉國,並活捉了晉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