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

解決年輕父母的育兒煩惱(七)怎樣發現孩子的天賦

(編者註:陳彥玲教授在完成台灣大醫學碩士學位之後到美國攻讀兒童發展、資優教育和整體心理學博士,擅長人際溝通、正向思維訓練與心理療愈,其服務範圍跨中、日、台、美、澳、香港、東南亞和歐洲。其演講錄影獲得台灣政府國家典藏,現任美國心身醫科大學教授。陳教授近20年的教育經驗,幫助了無數的人解決了煩惱,使他們找到了人生的光明。她在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生活百分百》節目中為眾多家長解答教育問題的節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和喜愛,希望能夠為您教育子女提供一盞指路的明燈。)

范女士:我的孩子她學甚麼都很好,無論是學校功課,還是那種業餘的彈琴畫畫都很好,但沒有發現哪個特別愛好的,這是我特別困惑的地方。

陳:她其實學甚麼東西都很好,表示她的學習能力是非常OK的。

范女士:沒有看出她對甚麼有任何的超乎平常的那種愛好,比如她跳舞跳得很好,我說你跳得很好我們參加比賽吧,她說不要。好像唯一特別好的是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說有一天他爸爸抱著弟弟,我覺得很可愛,我也跑去逗弟弟,她就會走過來跟我說,媽媽,你和爸爸都哄著弟弟,我有點不高興。她可以把她的感情表達得非常好,所有的想法都表達得非常好,所以我想這是她唯一不一樣的地方,剩下就沒有了。

陳:我想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孩子,其實孩子並不喜歡比賽,如果她跳舞很好,如果我的話我會教她去欣賞,從這個舞蹈的過程當中去欣賞舞蹈的美,跟對於身體舒放的非常愉悅的感受,我不會一下子去鼓勵她做比賽,因為那是一個壓力很大的事情,一個特別敏銳、特別有天賦的孩子,我告訴你她非常害怕失敗,所以她不看準了她是不會出手的,所以先別鼓勵她一定參加比賽,我覺得她有很多的天賦是可以開發的,但是重要的是大人的態度。

她很會表達可以引導她在演講上,或者在人的溝通上面發展她的能力,因為她現在就有了,只是她沒有去善用更多的語彙來做更好的表達,因為她才六歲,這就是為甚麼要讀聖賢書呀,以前的人會善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但是他又不傷人,他可以比較婉轉,但不是虛偽,他會去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我覺得這個是日後在她的教育上可以去培養的東西,現在重要的一點是大人的觀察。這一點大人的習性可能要做一點調整,孩子到底有甚麼樣的特殊的部份,並不是指她在哪方面表現得有多好,也不是她跟別人比較她有多超前,不是這樣的,是指她在你沒有特殊允許的情況下,她就會自動自發的,非常高興地,非常專注地去做的那件事情,這是她的天賦,把這個東西找出來。

如果她喜歡跳舞,我不會迫使她去參加比賽,我會很樂意去學習我原來不懂的舞蹈,我雖然不見得去跳,但是我會去請教老師,我會去研究一下書籍,舞蹈的歷史了,各種民族舞蹈的精髓,它在表達甚麼,把這個東西容納到我自己的身上來,這個知識我要去學習的,當我擁有這個知識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怎麼去跟這個孩子交流,怎樣在舞蹈當中能夠享受更大的樂趣,能夠為別人做更大的服務,那這個時候孩子學習的熱忱更上來,她就會去看到她對於自己、她對於別人的影響,那個才是一個成功的目標,當這個時候到了的時候,你就有辦法去邀請她挑戰更難的舞蹈動作,或更難的舞蹈的內涵,這個時候才會讓我們,也讓她自己覺得我準備好了,我可以去面對更專業的舞蹈的課程,那再考慮我以後是不是走向舞蹈這條專業的道路。這是一個間接式的東西,是從孩子本身的特質,然後再加上家長自己本身的學習,去成就那一條路,不是我們從她現在來看,是不是表現有比天才更高,然後這才是她的天賦,完全不是這樣,我覺得這一點是要特別澄清的地方。

我覺得父母把孩子丟給專家就行了,把孩子丟給老師就行了,反正我也不是數學專家,我也不是舞蹈專業,這一個心態要調整。其實我覺得當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好處,可以學會以前不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