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政院推經濟方案 綠批:太零碎

【大紀元2012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朱稚清台灣台北報導)針對行政院前(12)日公布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民進黨今(13)日召開記者會指出,該方案內容龐雜、主題零碎,僅是行政院各部會施政計畫的彙整,不僅無真正解決問題的方針,還更傾向依賴中國。

民進黨邀請專家學者檢視「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前金管會主委、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施俊吉表示,台灣景氣連9個月亮藍燈,除受國際大環境因素影響外,問題在於沒有解決「長期經濟結構調整」。

施俊吉指出,自去年年底開始,台灣四大產業包括DRAM、面板、太陽能及LED,因國際經濟情勢惡化及廠商不具核心關鍵技術,使外銷訂單急遽下滑,企業股票面值大幅下降,致增加向銀行融資,造成金融業負擔加大及融資風險增高的擴大效應。政府推出的短期方案並沒有碰觸到關鍵問題,顯示治理方面有問題。

施俊吉說,目前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率已高達50.52%,且有90%在中國生產,因此,促進就業率及投資廠房設備的經濟動能,都不在台灣;行政院的方案並不打算改變相關結構。

洪財隆:台灣欠缺貿易主體性、區域整合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指出,台灣由於缺乏貿易主體性,以及區域經濟整合與布局,只剩「兩岸一體化」,使得台灣經濟成為新的東亞病夫,病癥是景氣不好時,衰退幅度遠比其他國家大、時間拖更長;而景氣好時,GDP(經濟成長率)成長又比其他國家慢。

洪財隆說,目前在「需求面」的經濟政策幾乎沒有政策工具可用,表現在3方面:財政不健全,政府累積債務餘額約占GDP的43%;由於利率已低、投資仍不振,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匯率政策的大幅貶值,宣告人民生活水準下降。

民進黨財經對策小組召集人吳榮義則表示,經濟動能來自於投資,但台灣固定資本形成卻連續4季下降,不僅經濟動能趨緩,錢還繼續流向中國;ECFA簽訂後,進出口皆下降,並仍處處受中國制肘,無法與其他國家簽成任何一個FTA(自由貿易協定)。他認為,應識破中共對台的任何經濟舉措背後皆有強烈的政治動機。◇

(責任編輯: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