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聞

《信報》加價 港報業邁向自由市場

【大紀元2012年09月09日訊】(新紀元週刊291期,記者吳雪兒香港報導)《信報》宣佈9月3日起加價兩元至每份八元,加幅達33%,為香港報章凍結零售價12年後加價首例,意味統一價錢的報業時代結束,報紙定價格將步入成熟期;價格反映報紙質量。

《信報》9月3日起加價兩元至每份八元,是香港報章凍結零售價12年後提價的首例。對此,全港報販大聯盟主席廖社青認為,原則上一個產品十幾年來是要調整價錢,「尤其現在通脹也厲害,我們看不到什麼反對理由,我們是讓出版方決定,因為產品是他們的,應該由他們來定位。」

「我認為,報紙應該步向沒有統一價錢的做法,應該有高有低,這是健康的發展,它們就會按著自己報紙的市場定位,讀者和內容來定價,收足你心目中認為的價錢,但就應該做好自己的內容。」

廖社青認為,報紙價格從統一走向了自由市場調節是必然的趨勢:「現在一些報紙因為政治上的承諾,已經不是為生意而做。消費報紙是用錢買自己心儀的東西,而不是拿垃圾回來。自由市場就可貴在這,不需要統一價錢。我看這是必然會走的趨勢。」

報紙是否要起價,作為銷售是沒有權力去表態,廖社青說:「這是報社的決定。我們只能決定賣或不賣。現在不是自由市場,每天都是配紙給我們,即是他們喜歡配多少份就多少份,配少了,本來買報紙的客源就會失掉,錢就賺少了,理論上是不公道的!但這是他們的機制。」

報攤仍有存在的價值

報攤在香港已經存在多過半個世紀,他們的貢獻不少,廖認為,他們是被香港遺忘的一群人:「今天他們的社會功能可能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例如今天有便利店,或其他集團的出現,他們的功能可能褪色,或是被取代了。」

報攤仍然有存在的價值,仍然可以見到它們每天在街上運作,有些因為街道變得繁榮了,報攤遭投訴指阻礙發展,廖社青說:「現實中可能是有存在的問題,但如果一個報攤的存在是要方便市民,將他們搬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報攤又能否發揮方便市民的作用?」

一些報販天天辛苦,賺的只是蠅頭小利,而且在報攤做事的不少是「老弱殘兵」,他們絕對可以拿公援,但他們堅持自力更生。

廖社青認為,香港出版業蓬勃,產品流量很重要,報販在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所以在公平的原則下,盡可能在報攤上讓這些產品有銷售渠道,不分左中右,在公平的原則下,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但如果你連擺賣的機會都沒有,對消費者和出版社都不公平,所以香港的出版自由,也在某種程度上,有賴報販。」

最後他說:「可能賣多兩本刊物並不會賺多很多錢,但我們也是有一個守則要遵循。我常常跟他們(報販)講,要公道,他們有出版,我們就盡量擺賣,這也是香港的可貴。」◇

本文轉自第291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93/11183.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