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加快臺商回流 需規範標準

【大紀元2013年01月16日訊】(新紀元週刊309期,記者趙芷菱報導)吸引臺商回流的「鮭魚返鄉」政策已初見成效,然臺灣政府仍應該盡快訂出明確的回流機制及標準,才能徹底改善產業結構。

由於近一、二年來中國大陸的土地及勞動成本等大幅上升,促使外資(包含臺商)或改變營運策略,或另尋他國發展。中華民國政府也趁勢於2012年11月1日推出為期兩年的「加強推動臺商回臺投資方案」,其效率之高歷來罕見,甫過兩個月,截至1月4日止已審查通過三波,核准八家臺商回臺投資案,投資總金額上看1100億元,預計可為臺灣增加1萬5000個就業機會。

12月6日首波通過的包括股王大立光、機殼大廠可成等兩家蘋果的臺灣供應商,其中可成強調「不是回流,而是擴廠」。由於可成在臺灣一直設有工廠,目前規模約兩千人左右,但先前礙於缺工缺地,無法有效擴大規模,透過這波政策引導,才決定擴大產線規模。

12月21日第二波收割,包括全球封測第一大廠日月光、堆高機大廠臺勵福、行李箱大廠萬國通路等三家企業,其中萬國通路除了自有品牌外,也為名牌精品LV代工。有官員透露,原先萬國通路想擴充大陸的生產線,但卡在土地及缺工問題,最後選擇回臺,因為「縫製行李箱」將對外勞需求較高。

1月4日通過的第三波,包括全球最大的汽機車碰撞零組件製造廠東陽實業、輪胎大廠建大、全球前五大銅箔基板廠聯茂等三家廠商。聯茂電子錶示,目前80~85%在大陸廠生產,未來會把一些高階製程產品放在臺灣,調高在臺生產比重。建大總經理張宏德也表示,由於過去缺乏勞工、土地及優秀產業技術人才,才忍痛將高附加價值產品外移,兩三年前已率先回臺,並將以此為亞太營運中心。

擴大外勞為回流主因

經建會指出,符合資格的臺商回臺投資若在三年內完成,將可獲得租稅與外勞進用比例增加的優惠。

業者指出,臺灣的平均學歷不斷提高,之前政策對聘用外勞條件嚴苛,無法提供足夠低階勞動力,是影響臺商回流主因之一;如今讓企業回臺可享有最高四成的外勞配額優惠,不只解決缺工問題,還能藉著擴大在臺灣的製造業,創造出更多聘用本勞的非低階就業機會。

足見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仍是臺商回流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政府為此提出包含擴大引進外勞、提供優惠土地等各種「利多」政策;而馬英九總統卻也突然指出「臺商回流」是「改善產業結構」的必要良方。

「臺商回流」不等同 「改善產業結構」

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表示,「臺商回流」與「改善產業結構」這二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也不符經濟學的邏輯論理。吸引臺商回流的「鮭魚返鄉」政策,在馬英九第一任總統任期開始後不久即已提出,只不過幾年下來的成效不彰,儼然形同「口號」。

邱俊榮說:「不是挑到籃子裡的都是菜!臺灣本身就有很多的廠商,政府提供很多的優惠,結果吸引回來的這些廠商不一定就能創造就業機會;若與本地企業形成競爭關係,則是得不償失之事。希望政府寧缺勿濫,不要以掌握幾張投資意向書的數據為滿足,應該盡快訂出明確的臺商回流機制及標準,到底希望怎樣的廠商回來?而不是空有概念而已。」

邱俊榮認為,事實上,政府根本無意調升基本工資。在先前審議時,行政院長陳沖即已暗示「最近幾次調升基本工資的幅度已大於物價上升的幅度」,無論是擴大外勞配額或是緩調基本工資,在這些過程中,我們都看到了陳內閣犧牲勞方、成就資方,以換取經濟數字的思維,擺明了還是要靠出口來拉抬經濟成長率。然而,這是極有問題的思維與作法。

擴大引進外勞、阻升基本工資,則出口就會變好、產業結構就會改善嗎?邱俊榮表示:「多年來,政府已為廠商創造了許多低成本的環境,包含引進外勞、補貼僱用、各種租稅優惠(如出口退稅),但做到極致的結果,出口仍然衰退不振,產業結構依然無法改善,還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青年貧窮、勞資對立日益明顯的惡果。」

調高基本工資以擴大內需

邱俊榮說:「出口和民間消費都是提升GDP的重要元素。現階段要提振GDP,當然不能再靠出口,提振內需、擴大民間消費才是有效之道。在上一波金融海嘯時,政府雖然提不出有效擴大內需的對策,至少還發了消費券。如今出口再度不振,當年『提振內需以振興景氣』的思維何以消失無蹤?」

「因此,透過適度調高基本工資以增加廣大勞工的所得與購買力,會具有像消費券一般提振內需的效果。歐洲許多比臺灣人口少、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比臺灣高兩三倍的國家,如瑞典,他們真正驅動GDP成長的,不是出口,而是內需;因此政府必須重視內需的重要性,而這有賴於合理的工資與所得的分配方能達成。」

放寬外勞無助薪資調升

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表示:「現在政府提供的優惠不是協助其產業升級,還是希望他將30年前的成功經驗搬回臺灣,如擴大引進外勞政策、本勞外勞薪資脫鉤等,這不是讓臺灣經濟走回頭路嗎?放寬外勞上限,無助調高臺灣勞工的基本薪資水準。這些要回來的廠商其實本來就要回來了,只是政府又給他更多優惠而已。政府應該協助企業自動化,並取得新產品、新技術,及維持技術領先的優勢,如此可以減少聘雇勞工、並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並不是廠商要什麼都給。」

邱俊榮表示:「經濟成長的目的在於讓大眾過更好的生活。如果只是為了經濟成長的數字而要人民忍耐犧牲,看不到未來發展的機會,則這種經濟成長並不值得追求!這種『流血GDP』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過去二、三十年的中國。如今,我們希望的是那些有好技術、好市場、能夠提供較好勞動條件的廠商來臺灣,無論是臺商還是外商。」◇

本文轉自第309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想提前看到新紀元更多精彩文章嗎?請訪問新紀元周刊網站:

http://mag.epochtimes.co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