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中國雞或綠燈進美 聯邦參議員舒默大呼危險

【大紀元2013年1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美國農業部(USDA)多年來一直禁止進口由中國生產的雞肉,原因是中國的食品加工過程不符合美國的食品安全標準。但現在,農業部打開了第一道大門,從2014年夏天開始,美國市面上將出現由中國加工的雞肉產品,這一規定引起爭議。

今年8月30日,美國農業部首開綠燈給中國四家企業加工美國的雞肉產品、再免檢回售美國,參議院表達了對這一新出臺規定的不滿,紐約州聯邦參議員舒默(Charles Schumer)認為,中國一直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記錄不佳,雞肉產品尤其令人擔心,如果不在中國工廠現場監督,危險雞肉產品可能進入美國市場。

聯邦參議員舒默9月15日在曼哈頓中城的一家食品店前舉行記者會,呼籲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加強對從中國進口的雞肉的監測。(攝影:杜國輝/大紀元)


當時,美國農業部只允許從中國進口原產於美、加、智利的雞肉製作的熟雞肉產品,中方仍不得出口本土養殖的雞肉製品,也不得向美國出口生雞。但是舒默11月10日說,近日,美國農業部向國會發送了一份報告,報告表示農業部正在實施步驟以允許中國向美國出口中國本土養殖和屠宰的生雞。舒默說,他將全力以赴阻止,至少要等到中國的食品安全達標。

圍繞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爭論再次變得激烈。

舒默:中國成為食品污染重要來源

近年來,中國進口產品成為食品污染的重要來源,引發強烈關注。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管局(FDA)上月披露,自2007年以來,已經收到大約3600隻狗和10隻貓在食用肉乾後患病的報告,其中超過580隻寵物死亡,FDA獸醫專家尚未搞清楚導致成批動物病變和死亡的成因,只知這些「出現問題的雞肉乾(chicken jerky)、鴨肉乾或牛肉乾,大部分來自中國。」2007年,含三聚氰胺污染的狗食小麥麵筋,也殺死了北美的一批寵物。

中國在食品安全問題上長期存在不良記錄。一些病死禽畜肉被混入加工線。另外中國近年來頻繁爆發致命性禽流感,而中共政府對此卻往往採取隱瞞和滯後的處理措施,令外界對中國「進口雞肉」感到強烈不安。

舒默說,中國破壞美國食品安全與健康標準,近年來成為大規模食品中毒的來源,他舉例說大米與魷魚絲中含有致癌重金屬砷(俗稱砒霜),5種中國進口海鮮因食物添加劑上了FDA的禁入黑名單;今年3月份,中國黃浦江水域發現數萬頭漂浮的死豬仍報告水質「數據正常,未現疫情」,幾周之後,同一地區爆發一種新型禽流感疫情;今年5月份中國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中,63名中國商人用未經檢疫的狐狸肉、老鼠肉添加明膠、色素和硝酸等,冒充羊肉出售……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新規,僅要求中國加工廠要對雞肉的質量和安全負責,美國農業部將不會派員監督加工的過程,也不對產品進行原產地標記,這使得消費者無法區分哪些食物是在中國加工的,尤其是那些不帶包裝的雞肉,例如快餐店的炸雞塊、雞肉餅等。

「中國有很多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而雞肉是其中最需擔心和檢測的。」舒默說,美國農業部必須在中國的加工廠以及美國本土都從嚴檢查,並增加隨機檢驗的次數「確保家禽是無污染的。」

中美「雞肉官司」經年 再爆農藥殘留

非盈利組織「食品和水質監督」資深協調人維爾曼(Eric Weltman)稱,聯邦政府的這一規定帶來很多安全隱患。他強調查看中國食物加工廠審計報告的重要性,並援引中美禽肉貿易的歷史說,儘管短期內中國可以從這項政策中受益,但是長期來看,這項政策會損害美國消費者的權益。

中美禽肉貿易之爭可以追溯到2004年,維爾曼說,中國爆發禽流感後,美國不再從中國進口雞肉,即便禽流感疫情結束,中國從美國大量進口雞肉,美國也一直未對中國放開禽肉市場,因此被中國告到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被允許出口雞肉到美國。可是後來監察員卻在山東省發現了很多食物中的農藥殘留。

由於對中國的食品污染仍有很大的擔憂,2009年3月1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2009年綜合撥款法》,以禁止政府撥款來限制中國禽肉產品進口,認為中國儘管對食品安全法規進行了修改,但是這些修改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中國禽肉產品的安全還需要美國農業部進行評估。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農業部建立一整套的監管制度,對中國生產和屠宰禽肉的所有設施進行監管,確保出口到美國的禽肉產品達到安全標準。

中國養殖、屠宰廠距離美國標準仍遠

舒默說,美國農業部近日提交給國會的報告稱,中國屠宰系統的某些方面與美國的檢驗檢疫機制對等,包括衛生、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化學殘留物、及微生物測試程式。這意味著由中國飼養和屠宰的雞肉,向進入美國市場銷售更近了一步。

「農業部為什麼這樣做?我們真的不知道。」舒默說,他擔心這個答案與健康和安全無關。「可能有人想要同中國做什麼,作為回報,美國農業部同意讓他們進口雞,而且還免檢。這太讓人冒火了,因為他們是用美國孩子、成人和老年人的健康在和中國交易!」舒默說。

美國農業部則說,在法律上有義務審查等待出口國的要求,但還沒有最終確定中國的審計。美國在檢驗設施安全標準時,對所有國家都採取同樣的標準,中國也不例外。

至於中國的家禽屠宰系統是否與美國的檢驗檢疫完全對等,美國農業部解釋,中國養殖場和屠宰廠要想達到美國的安全標準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中國在食品質量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美國的食品供應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食品安全和檢驗局致力於維持這一地位。」美國農業部在一份聲明中說。

美國農業部多年來一直禁止進口由中國生產的雞肉,原因是中國的食品加工過程不符合美國的食品安全標準。但現在,農業部打開了第一道大門,從2014年夏天開始,美國市面上將出現由中國加工的雞肉產品,這一規定引起爭議。(大紀元圖片庫)


美國華裔企業家:「在美國根本很難出事」

華裔企業家、中華總商會會長李可喬在介紹唐人街拜祭用的「佛教雞」和「孔夫子雞」的來歷時,曾向記者特別介紹了美國政府是如何監督肉雞屠宰加工的一些環節,其嚴格細緻令人印象深刻。

「70年初開始,我們宰雞的行業是由紐約市的衛生人員來檢查,很頻繁的檢查、抽一些東西甚至取水樣回去檢驗,後期紐約市沒有錢,交給州來監管,慢慢的又更嚴,派衛生檢查人員來坐鎮,後來州也沒有錢,交給聯邦了,由農業部接手。」

李可喬說,屠宰廠使用大量沸水和清水,「我們有幾架噴射機熱水洗場地,政府派來的現場檢驗員通常帶著面罩,就像你看的太空人一樣,先檢查場地必須樣樣乾淨,才讓你開工,每一隻雞他都要看過,隔一段時間還會從流水線上取下一隻雞送化驗。」

「比如我們一天做8小時,他也派來8小時,如果我們加班,我們多數都要週六開工,他也跟著加班監管,這時就要給他加班費,他的主管也整天來巡,他要寫很多報告。」

USDA有一套關鍵控制點系統,用來控制加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污染,以保證食品的安全衛生。李可喬舉例說,掏除內臟要避免胃腸破裂對雞身的污染,「他要求我們用尖刀在臀部打一個圓圈開口,而不是直接一刀下去,然後剖開,用手一拉將腎肝腸等內臟一條氣完整拉出來,拉出來後他按規矩要看雞的腸臟(搜尋任何可能的病症),看有無起點變色,如果有問題的雞就要扔掉。」

「不是就這麼扔掉,讓你花錢用藥水淋過,不能再用,如果檢測到病情馬上報告,地區辦公室的高級檢查員再遠也要坐飛機馬上飛過來處理。在控制區執行更加嚴格的防治和監測,防止帶病家禽輸出。」

「宰雞、燙水、開雞肚、打包不同的房間,一直出不會回頭,每間房一定有一個冷熱水喉,整天要洗。檢查人員看你的牆壁洗的是否乾淨,他會拿白紙巾搽一搽,或到坑渠處,揭開蓋子,取樣拿回去驗,看有沒有毒,所以他的監管很嚴,雞籠用熱水洗的乾乾淨淨,這些籠子回農場後又要洗一次,以防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污染。」

「另外,30至40年前在屠宰場,就已經要求用一次性馬桶坐墊紙抗菌防菌,同時,每間房有一個洗手盤,用腳踏出水避免人手的交叉污染,掛衣服的衣櫃頂是傾斜的,說這樣不藏塵,牆角等交界面都做成圓角的不藏水,清潔容易,他甚至帶一個測光機看你的光線,還要測噪音,包裝用的紙袋非常堅韌,一定要USDA批准的才行,洗地的藥水也要USDA批准,所以樣樣都貴,還有很多很多的細節,所以我們在美國根本是很難出事的。」

李可喬說,屠宰場對污水和家禽糞便處理上都設置了很高的標準,管理肉雞家禽的屠宰比豬牛羊的尤為嚴格,政府派來檢查家禽的檢查員往往比檢查豬牛羊的級別更高,多數都是獸醫,這一環扣一環的措施確保了肉雞製品的安全衛生。

食品微生物危害防治 成美國價值觀

美國的食品供應被世界公認最安全,這得益於美國有一套較為完善的監管體系,有一個編入《美國法典》的家禽產品檢驗法。美國農業部作為負責監管家禽食品生產安全的主管部門,圍繞從農場到餐桌的每個環節,每一個層次(地方、州和聯邦)都監督食品生產與流通,記錄所有生產信息,一旦食品出現問題,就能立即查明其原因所在,並實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

HACCP是英文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縮寫,即危害分析(HA)和關鍵控制點(CCP),60年代美國發展載人飛行的時候,它作為一種新的質量保證系統,要求飛行時的食品質量必須是趨近於「零缺陷」的絕對安全,相較於按照傳統的抽取成品檢驗把關,HACCP體系的思路是在食品微生物的潛在危害環節上,採取各種措施予以預防和控制,而不是靠事後的抽查。

大陸一名檢疫工作者2006年被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派到美國學習HACCP系統後,曾感慨說:「美國人的高明之處不在於它發明了HACCP原理,而在於它把HACCP變成了一種標準、一種價值觀。」如今英國、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越來越多國家的法規都要求將HACCP體系作為市場的准入要求。

美國民眾:中國「進口雞肉」吃不安心

美國農場即將開始出售由中國進行處理的雞肉這件事,令很多紐約居民感到不安。「我想要清潔、高品質的食物,我不想擔憂患病。」在紐約做社工的Lester Rosaiao說。「如果他們不配合美國的外交政策,他們又怎麼會配合雞肉出口(標準)?」紐約居民Bob Amand說:「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他們和我們理念(價值觀)都不同,如果美國農業部不自己派人去檢查,那怎麼能相信他們的標籤呢?」

多年來,中國大陸毒食品泛濫,華人消費者對大陸食品的不信任也非常明顯。「現在大陸很多東西做假,中國的玩具都經常超標,何況吃下肚的東西?讓人吃的不安心。如果掛一漏萬,把禽流感帶入美國呢?我贊同舒默,要為公眾健康著想,這是唯一的出發點,你能保證每一隻雞都做檢查嗎?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最主要我們沒信心,何苦用命來博,中國雞要真進來,我就不吃雞了。」家住皇后區、在曼哈頓唐人街上班的台山人吳先生說。

移民自香港的廖先生說:「中國要打開美國市場無可厚非,但是中國的水源和土地都有嚴重的污染問題,這是關鍵。」來自臺灣的李先生不解的問:「美國雞為什麼要拿到大陸加工?」

福州人陳先生說,自己是窮人,不會挑剔雞肉從哪裡來,同時他認為舒默的建議根本沒用,「監督人也是人,你派人去現場監督肯定被收買,大陸都是這樣貪污的,中國假貨太多了,不止是雞肉,根本防不勝防……美國這裡的雞肉都吃不完,幹嘛還要進口?」

【歷史資料】

三聚氰胺危害警訊

2007年美國寵物食品安全事件

2007年3月,美國不少家庭發現他們飼養的貓狗寵物莫名其妙的死亡,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收到上萬寵物病例報告,經調查發現,導致寵物死亡的原因是「來自中國的小麥蛋白飼料內含有毒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事件導致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回收事件:總計達6000萬袋、涉案產品多達5600餘種受污染寵物食品被召回。

舊金山一寵物食品專賣店。(Getty Images)


案發後《國際先驅論壇報》4月12日報導,供貨商徐州安營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利君(Mao Lijun)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他「不知道這種名叫三聚氰胺的工業原料,怎麼會混到運往美國的小麥蛋白飼料中去的。」根據美國的進口公司,徐州公司提供的化學分析顯示無雜質、沒有三聚氰胺污染。

但是徐州安營公司幾個月內都在網上交易網站上打出大量廣告,求購大量三聚氰胺,例如當年3月29日毛利君在Sohu.net上打出廣告:「我公司常年大量求購三聚氰胺下腳料。有意者請與我公司聯繫!」在化學網ChemAbc.net上也都有類似廣告。甚至在美國發出召回寵物食品幾周後,繼續尋求購買大量的三聚氰胺。

案發後,FDA一直提出要幫助中國調查事件成因。中共政府開始矢口否認,後來對FDA想獲得更多信息的努力一直反應緩慢,直到寵物食品醜聞引發全球強烈關注才放棄抵賴,但同時又堅持三聚氰胺不可能給寵物造成這樣的死亡……

在5月4日的跟進報導中,《國際先驅論壇報》說,徐州安營公司的總經理已經被江蘇警方關押,暗示中國正在加大對這起醜聞的調查力度。

《國際先驅論壇報》最後說,儘管中國質檢總局事後要求下屬工廠加強出口查驗工作,禁止三聚氰胺的植物性蛋白,但是並沒有像美國那樣召回所有受污染產品,中國的化學公司仍在向飼料公司,甚至包括製作麵包的食品公司出售三聚氰胺廢料。

《紐約時報》2007年4月派記者走訪了山東章丘的化工基地,4月28日的報導說,三聚氰胺工廠的工人向記者透露,許多飼料廠家都來購買三聚氰胺廢料,添加在動物飼料中,造成蛋白質含量達標的假象,已經成為價格便宜的慣例武器,行之有年了。

這說明三聚氰胺事件已經不是孤立現象,與FDA認為「三聚氰胺不應存在於食物中,FDA禁止食品中含有這種成分」不同的是,中共農業部和質檢部門只顧把精力放在制定三聚氰胺的「含量標準」上,在檢測標準和含量標準如何為安全限量上兜圈子、繞彎子,考慮的重點是程序上「無懈可擊」與生產者利益兼顧的「雙贏」,而消費者則被蒙在鼓裡。

直至2008年爆發三鹿毒奶事件,大陸食品工業使用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調節口味的做法通過三鹿事件被大曝光,消費者對大陸奶產品信任度降到最低。

(責任編輯: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