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人禍

鄱陽湖逼近極枯水位 三峽蓄水加劇枯水困局

【大紀元2013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顧曉華綜合報導)位於江西北部的大陸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再告急,水位逼近8米極枯水位,研究顯示,三峽工程運行對鄱陽湖水位的影響巨大,整體表現為「預洩期高水不高,蓄水期低水更低」。

鄱陽湖逼近極枯水位

據大陸媒體報導,11月5日8時,鄱陽湖標誌性水文站點星子站水位為8.23米,持續逼近8米的極枯水位。

11月4日衛星監測,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僅為1375平方公里,比8月份的水面減少了1447平方公里。與歷史同期相比,鄱陽湖水面更是偏小了25%,這也是近10年來衛星遙感監測到的同期最小水面。

鄱陽湖提前枯水 變草原現古橋

從今年8月中旬開始,鄱陽湖的水位開始急速下降,據介紹,今年鄱陽湖這種低水位出現的時間比往年前移了2個月左右,且水位下降速度快於常年。水域面積減少,比去年提前40天進入枯水期。8月13日水位是19.65米,到10月19日已跌至9.98 米,標誌著枯水期的到來。

水位降低導致湖底變成了綠洲,一眼望去令人感覺是在內蒙古大草原。還導致湖底一座明代古橋顯露出來。石橋修建於明朝崇禎年間,總長度達2,930米,橋面寬0.82米,橋身全部採用花崗石製成,因有1,100餘個孔,故又稱「千眼橋」,該橋被稱為「中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水面縮小更導致漁民無處捕魚,農作物無水灌溉,周邊民眾生活用水也出現危機。

研究顯示三峽蓄水加劇鄱湖枯水困局

據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研究顯示,三峽工程運行對鄱陽湖水位的影響整體表現 為「預洩期高水不高,蓄水期低水更低」,三峽水庫調度對鄱陽湖水位影響最大的時段是每年10月至11月的蓄水期,造成鄱陽湖枯水和乾旱的提前、加劇。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曾向大陸媒體表示,三峽及長江上游水庫導致江湖關係發生變化,長江干流沖刷、水位下降,從而導致鄱陽湖水位降低,出流加快,蓄水量減少,並且湖區提前進入枯水期,枯期時間延長。他預計三峽水庫運行30年後,將導致鄱陽湖水量多流出35億立方米,相當於把鄱陽湖的枯水期提前1個月。

三峽工程隱患重重 江澤民將其辦成「鐵案」

三峽工程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當時引發聲勢浩大的百萬移民,民怨沸騰。不僅如此,該工程所帶來的隱患無窮,弊大於利。

它帶來了長江上游河流的泥沙淤積,以及水位過高,可能會在完全蓄水後將重慶市全部淹沒;三峽庫區存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還有各種地質災害隱患,水土流失,石漠化嚴重。

據悉,建造之初遭到各界人士的反對,包括許多專家,但是1992年中共國務院向人大提交三峽工程建設議案的舉動,被廣泛質疑是江澤民、李鵬等人刻意要把三峽工程辦成「鐵案」。

(責任編輯:肖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