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紐約中華公所 見證華埠百年歷史

【大紀元2013年0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走進唐人街,在這記載了160多年華人移民美國風風雨雨的活動博物館內轉悠,探訪那些作為先民移民美國落腳點的宗親會、同鄉會,親歷古老僑團的傳統換屆儀式以及酬神、祭祖等禮俗活動,體會華人在海外的奮鬥歷程。記者透過探訪唐人街大街小巷內來自不同省縣鄉村各具特色的宗親會、同鄉會,請華社的老僑們向讀者們介紹唐人街的「前世今生」。

聯成公所主席、現年96歲的唐人街資深老報人黃玉振,曾長期擔任紐約中華公所和美東聯成公所的中文秘書,深諳紐約華埠與華僑歷史,他認為唐人街既是中華民族在海外的落腳點,中國人的聚居地和商業區,也是中華文化在海外的保留地和生長點,而勿街62號的中華公所是華埠一百多年歷史的活見證。中華公所顧問、中華總商會董事長于金山也說,僑團穩固了中國城的存在,而中華公所的地位無可替代。

現年96歲的唐人街資深老報人黃玉振,是對紐約華埠歷史了解最多的權威人士。(攝影﹕蔡溶/大紀元)


傳統唐人街 新興華社無法取代

回顧曼哈頓唐人街興衰起伏,于金山說:「70年代期間,(由於高犯罪率)很多人搬出紐約市到郊區住,可是自2005年後,很多人又重新搬回到城裡居住,各族裔居民不斷搬進曼哈頓下城,房租競爭更為激烈,也就更擁擠,許多老街坊就陸續搬了出去,到生活物價水準相對較低的布碌崙、皇后區、新澤西等地,導致唐人街日漸收縮。」

中華公所顧問、中華總商會董事長于金山。(攝影﹕蔡溶/大紀元)


隨著布碌崙、皇后區新興的衛星華埠加快擴張速度,法拉盛華人社區規模已經超越曼哈頓唐人街。但是于金山認為曼哈頓的唐人街雖然「瘦」了一點,骨架還在,作為華人政治與文化中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還在,「紐約曼哈頓還是會保持唐人街,重要的原因我想還是因為這些僑團的關係,90%的重要僑團都在中國城。」

他指出,僑團穩固了中國城的存在,有這些僑團、有教堂和廟宇、有服務的單位,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心靈上的文化認同,對外國人而言則是一個歷史性的觀光景點,因此曼哈頓中國城的地位不是其他任何一個中國城所能取代﹐就像是旅行團組織觀光團一定要到曼哈頓和中國城﹐而不會到其他新興社區觀光。

「僑團是維護一種傳統,一種看不見的傳統,這種傳統一方面是有凝聚力,一方面也是延續中國人在海外的一種歸屬。所以只要有事情他們就一定會回來,就當成是回家一樣。」

離鄉背井的漂泊,華人需要心靈上的文化認同﹐危急時刻需要伸出援手的朋友,疾病時需要有人扶持﹐凡此種種﹐都由各種方式組成的僑團提供幫助﹐而中華公所則是這些僑團的龍頭。「因此中華公所也不是唐人街的中華公所,不管願意承認不承認,它是大紐約的中華公所,這個地位無可替代。」于金山說。

60僑團組成中華公所 如同海外中華國

曾任三屆紐約中華公所中文祕書,黃玉振老先生介紹說,中華公所是由60個代表紐約各界團體所組成的組識。包括以姓氏組成的宗親會,或以地緣組成同鄉會,如「臺山寧陽會館」與「美東聯成公所」,大多歷史久遠,在紐約唐人街影響深遠;還有政治性組織如「國民黨美東支部」;還有各項專業與商業組識,如「中華總商會」與「華僑餐館會」,公民團體如「紐約華裔美國退伍軍人會」,文化團體如「中國音樂劇社」、「紐約民智劇社」,和宗教、女性團體等。

宗親會組織通常有一段歷史淵源。例如記者參加過伍胥山公所一年一度的新舊職員換屆儀式,伍氏在中國不是大姓,但在美國卻有眾多人口,不少唐人街的臺山人姓伍,據說是春秋末期名宿伍子胥在臺山的後代,今年8月下旬全美伍胥山宗親將匯聚紐約拜祭,緬懷老祖宗伍子胥的功名勛業,更謀承前傳後、開拓族務,可謂僑界盛事。

唐人街許多臺山人姓伍,據說是春秋末期名宿伍子胥的後代。圖為伍胥山公所內1908年修建的伍子胥神位。(攝影:戴兵/大紀元)


逢年過節,紐約各傳統僑團都有酬神、祭祖、團聚、拜年等禮俗活動。圖為2011年1月2日南陽公所、鄧氏宗親會祭祖,由鄧氏宗親會主席鄧錦源持香主祭﹐多名宗親成員肅立於元公牌位前,以示尊祖敬宗和感恩的精神。(攝影﹕蔡溶/大紀元)


此外還有尊聖人老子為祖先的李氏總分所;拜祭周師齊祖姜太公為祖先,由譚、謝、許、談四姓宗親組成的昭倫公所;根據三國時代「桃園結義」結盟故事,由劉、關、張、趙四姓組成的龍岡親義公所;以及黃氏宗親會、南陽公所、鄧氏宗親會等等,也都有各自的歷史淵源、形成過程和信仰紐帶,各具文化色彩。

生活在唐人街上的華僑華人們就這樣以不同的方式,如同一個迷你型的海外中華國,延續著中華傳統文化或是精神上的根。各種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也由僑胞在唐人街上世代延續,這使得變化了的唐人街依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質。

中華公所 華人中的市政府

成立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的中華公所是紐約華埠最早成立的社區組織之一,成立的目的是仲裁華人社會中的所有人事爭執與商業糾紛,它在海外華人社群中扮演著一個類似政府的角色。現在中華公所的主席還被稱為「華埠市長」,其中的意義耐人尋味。

中華公所每兩年一屆的主席選舉,由下屬兩個超級僑團:臺山寧陽會館和聯成公所輪流推薦候選人,再由60個僑團及少數商戶推派代表議員組成的議員大會票選,類似民主集中制,高票者當選為主席。

中華公所主席吳國基。(攝影﹕蔡溶/大紀元)


之所以由這兩個超級僑團輪流做庄,也有其歷史淵源。黃玉振解釋,華埠創埠之初,80%的居民均係廣東臺山縣人,對華僑社會影響力最大,貢獻最多,所以由臺山人組成的臺山寧陽會館獲得一半的發言權;而廣東省非臺山縣的華人則由加入美東聯成公所獲得另一半發言權。聯成下屬擁有眾多客屬僑團,聯成就是聯合而成的意思。

此外還設有常務董事七席,由寧陽會館、聯成公所、安良工商會、協勝公會、洪門致公堂、中華總商會、國民黨美東支部七個團體派代表充任。這種行政管理一直延續至今。

中華公所成立後,對外代表全體華僑,對內排解糾紛,成為華人社會安定的維持者。從公所1932年增修的中華公所章程看,除了制定買賣交易規則外,還有衣館餐館填痕規例,徵收華埠商號月費、衣館年費、餐館經費、出港費等各項規例,公所在當時的華人社會,所擔當的繁複任務,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公所所在的勿街因此成為華埠中心。1898年華僑學校於勿街62號開辦,成為華埠教育文化中心。

蔣介石民國61年贈中華公所的「團結報國」匾額。(攝影:戴兵/大紀元)


孫中山勿街演講 中華公所加入革命陣營

130年前中華公所成立時,還向滿清政府呈請立案,那時中華公所主席甚至是清廷派員出任,清廷駐美公使之糧餉亦是中華公所支付。13年後孫中山來到紐約宣揚革命,最終令中華公所倒向了革命陣營。

黃玉振老先生說,旅美華僑百餘年來,披荊斬棘,謀生創業,總以祖國為懷,以家鄉為念,孫中山也是出身華僑家庭,他的「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與林肯總統的「民有、民治、民享」完全相通,獲得華僑的支持。孫中山稱「華僑為革命之母」,並非過譽,華僑對辛亥革命之成功,中華民國之建立,曾作出巨大貢獻。

黃老先生細數當年孫中山到訪紐約的足跡以及與中華公所的關係。他說,孫中山曾先後四次到紐約宣揚革命,當年勿街1號的賴神書館,是1896年9月孫中山首次到紐約寄住的地方,這是一棟三角型建築,因地狹人多,睡床不夠分配,他往往就要打地鋪,席地而睡。後來,孫中山在勿街7號至9號著名中餐館「旅順樓」樓上,成立了紐約興中會。

當年勿街1號的賴神書館,1896年9月孫中山首次到紐約寄住在此。(攝影:戴兵/大紀元)


其實,李鴻章來訪紐約前腳剛走,孫中山後腳就到,時間相差不到一個月。這段期間,孫中山過著很艱苦的日子,每天到宰也街黃二嫂的麵館僅吃一碗湯麵,便要去市內各華僑衣館,找人傾談,鼓吹革命。

當時紐約同情革命者只有極少數,唯有黃二嫂慧眼識英雄,竭誠招待中山先生免費吃麵,並勸他多吃一點,但他總是客氣推說「一碗已夠,不必多吃」。此後「Yat Gaw Mien」(即粵語「一個麵」音)就成為該店的英文商標。黃二嫂(黃蔡氏)本人後來成為紐約同盟會1909年成立之時唯一的女性。

孫中山第三次訪問紐約期間,在勿街49號二樓成立了同盟會紐約分會,在這裡與華僑先賢商議革命大計。如今,勿街49號也就是美東聯成公所的會址。

特別是1911年3月29日(農曆)黃花崗起義當天,孫中山在中華公所原址,也就是勿街16號發表演講。據記錄,孫中山這次演講打動了全體聽眾,中華公所當即宣布,下屬所有成員參加革命陣營。黃玉振老先生說,這段歷史仍然清清楚楚地保存在中華公所的會議記錄上。勿街16號現在是中國國民黨駐美東支部,另外,紀念孫中山的美東德明校友會就在這座大樓的4層,孫文字德明。

紐約中華公所舊址在勿街16號頂樓,現在是中國國民黨駐美東支部。孫中山先生於1911年3月29日在此演講,全僑參加革命。(攝影:戴兵/大紀元)


自此,紐約華僑在金錢上和精神上大力支援孫中山,不少人節衣縮食,購買救國國債。中華公所檔案記錄,當時中華民國政府為籌措北伐軍餉,電請紐約華僑支持,認購公債,紐約中華公所捐出5萬元巨款匯給粵省都督陳烔明。這個數字按當年的收入算,幣值相當於現今的數千萬美元。

1941年12月7日日本軍隊偷襲珍珠港,美國英國介入太平洋戰爭。僑胞爭相在中華公所公告版前閱讀《華僑日報》號外新聞。(中華公所網站)


中華公所前任主席伍權碩在2011年1月3日慶祝中華民國建國100年獻詞中說,「事實上,美國華僑對辛亥革命的捐獻達700餘萬美元,紐約華僑對抗戰捐款300多萬。這一切說明華僑與中華民國的密切關係,傳統僑團對自由祖國的忠愛與奉獻,可以說貫通了整個紐約中華公所的歷史。」

上一屆中華公所主席伍權碩卸任前,將清光緒九年訪美的欽差大臣贈給中華公所的牌匾用金鉑翻新,改掛二樓大廳。(攝影:戴兵/大紀元)


中華大樓青天白日旗長年高掛

即使今日傳統僑團變遷很大,但是百年來紐約唐人街的僑界一直謹守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信仰,中華大樓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長年高掛,在空中飄揚﹐中華公所與中華民國100年的關係雖歷多次劫難,始終不離不棄,每年孫中山的誕辰日、逝世日﹐華埠均舉行獻花紀念儀式,期盼著早日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每年孫中山的誕辰與逝世日,中華公所均舉行獻花紀念儀式,期盼早日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攝影:蔡溶/大紀元)


期間比較重要的事件包括,1971年中共開展「兵乓外交」攻勢,接著尼克松訪問北京,同年美國務卿宣布支持中共加入聯合國。在此低氣壓下,中華公所多次在《紐約時報》等英文報刊刊登「美洲華人向全世界正義呼籲:反對中共混入聯合國」的全版廣告,並發動示威遊行。

鑑於中共日益加強美洲大陸特別是各地華人社區的統戰工作,1983年紐約地區僑學界正義人士成立「大紐約地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由當時的中華公所主席梅伯群擔任籌委主任,此一組織延續至今。

中華公所歷屆主席都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治國理念與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的堅定不移的支持者。

2013年1月26日,中華公所現任主席吳國基在歡迎中華民國駐美國新任代表金溥聰及夫人的致詞中說,中華公所是美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傳統僑團,「傳統不是保守落伍,而是傳承民族文化、倫理道德,堅持民主、人權法治的普世價值,以臺灣民主成就被譽為亞洲世界民主的燈塔,深感光榮。」

百年僑社面臨新挑戰

「以組織僑眾、團結僑群、發振僑務、排解僑界糾紛,增加華人福利、提高華人地位、溝通中美文化、發揚中華民族精神,提倡公益、舉辦慈善事業為宗旨。」中華公所1948年修改的章程,對於理解現今中華公所的角色仍然沒有過時。公所為華人社區提供的有形服務,如每月第一個週三下午的警民會議,每週四的移民諮詢及免費填寫表格服務,還有一年一度為低收入人士和耆老的報稅服務等;無形服務如定期推出表現忠孝仁愛精神的粵劇表演,發揚中華文化傳統;還有「百年樹人」的華僑學校,引領3000多名莘莘學子接過文化傳承的一棒,持續採取僑委會的正體字教本,維護中華最優美的文字體系;以及華埠兒童培護中心和成人英文班,都深受民眾歡迎。

紐約華埠重視中華文化傳承,圖為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儀式。(攝影:蔡溶/大紀元)


從過去的閉門不與外界接觸,僑領不會講英文,到現在成為美國主流社會的一部分,紐約市眾多民選官員與中華公所積極互動,顯示華人選票力量不容忽視;中華公所也積極和其他城市的華人社區建立密切來往,這都是中華公所近年來的深刻變化。

此外,從臺灣921地震到88水災,中華公所發動賑災工作;南亞大地震與海嘯中,中華公所緊急籌措了50萬美元給美國紅十字會;從911恐襲事件到2012年底的桑迪颶風對災民的援助工作,中華公所總是積極響應,務求提供災民最好的幫助。

為了配合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MA)的進駐條例﹐中華公所去年底除了鋪設網線、將僑校在華埠伊利沙白街的一樓教室改裝成臨時服務站、提供輪椅人士可出入的門口外﹐還連夜將一樓的廁所加大改裝成符合聯邦條例的殘疾人可使用的廁所,中華公所主席吳國基稱「為解決僑胞困難義不容辭。」

中華公所也與其他主流組織,如「美華防癌協會」和「紐約探訪護士服務」合作,提供在美海外華人服務。在與政府密切互動方面,中華公所也做了許多事情,成為僑社與政府的橋梁。

唐人街見證了華人在美國的奮斗歷史,也面臨在新時代經濟不景下如何振興的問題。現在,行車難、停車難,交通不便成為華埠經濟發展最大的挑戰,吳國基說﹐加上不斷攀昇的房租、電火人工貴﹐令唐人街的經營百上加斤。

「由於越來越多人從唐人街遷出,剩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家,他們的消費觀念樸素﹐省錢慣了」吳國基說﹐肯為自己花錢的年輕人才是消費市場的主流﹐唐人街商業需要年輕人和新移民的參與﹐如何開發吸引年輕人的商品﹐激發他們對唐人街的興趣和消費熱情﹐對於振興唐人街至關重要﹐中華公所也需要與跨機構合作並團結所有社區團體的力量,與政府交涉,群策群力解決唐人街停車場不足等等問題,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