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

二代健保制度下的理財邏輯(下)

【大紀元2013年04月05日訊】相較於工作收入的缺乏規劃自主權,理財收入則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一般民眾在進行理財行為時應對二代健保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全民健康保險法第31條中有六款所得要扣取補充保費,其中前三款屬於薪資所得及執行業務收入等工作收入,後三款為理財收入,包括股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收入等。

股利所得

對於長期持有股票及喜歡參與除權、除息行情的人,也有以下幾種調降保費或免繳保費的方法,例如1.挑高價股:假設投資A與B兩種股票各10 張,2011年都配發股票股利0.5元,意即都是配得500股的股利,若除權日收盤價各為120元及10元,則股票股利市值各為6萬元及5千元,在不考慮參與除權的股價盈虧下,兩檔股票皆須依面額繳納100元補充保費,但保費占股利市值的比例卻分別是0.17%及2%,兩者相差超過10倍之多,所以選擇高價股參加除權的費用率較低,故按道理說,2013年起平價股在除權息之前有可能出現賣壓。2.除權息前賣股,再同步買入等值個股期貨: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因為在除權日個股期貨會同比例調整報價,此時將期貨商品賣出,獲利不只不用扣取補充保費,同時也不用繳所得稅。3.小戶分散參與不同公司除權息,大戶集中火力參與單一公司除權息:小戶可讓單筆股利所得不超過5千元之起徵點,大戶可讓單筆股利所得在超過千萬元之部分免補充保費。4.投資高收益債基金:喜愛高殖利率股的投資人,為了免除補充保費,可以考慮改投資高收益債基金,只是基金另有手續費及保管費等交易成本,同時高收益債與股市高度關聯,很可能省了保費卻造成資本損失,所以必須仔細計算,況且高殖利率股是許多退休族最愛,而退休族是不宜冒險的。

理財專家建議,無論選擇上述何種方式,都應回歸自己的理財目標,到底是為了短中長期的什麼目的?千萬不要因小失大,畢竟投資的目的不是為了省補充保費。

利息所得

對於退休族及極端保守的人而言,銀行定存是其主要理財方式,在純粹考量節省補充保費的狀況下,定存族可有以下做法:1.拆定存單:將定存金額拆至 36萬以下,單筆利息將低於5千元的起扣點。2.整存零付:即改成領月息的方式,同樣是為將單筆利息降至5千元以下,但必須考量領月息的總報酬是較低的,所以必須精算結果,若省了保費卻虧了更多的利息,那也是得不償失! 3.買儲蓄型保單:對於長期不用的閒置資金而言,可以考慮中長年期的儲蓄險保單,因為滿期金換算成內部報酬率時,通常都明顯高於定存利率,而保險給付既不用扣取補充保費也免所得稅,可謂一舉兩得,但是保戶要注意的是,一旦有急用而須提前解約時將會有極大解約損失,另外若是購買外幣保單,還要承擔匯率損失的風險。

租金收入

個人出租房屋給公司、企業、機關的租金收入,單次超過5千元時,扣費義務人即須於繳交房租的同時扣取補充保費,由於租屋給非個人之營利事業或機關團體,其租金很少會低於5千元,故幾乎一定會有補充保費的產生,為了節費考量,可以改月租為週租甚至日租,但是實務上恐怕很難如願,因為企業將增加很大的行政成本,再者,若只是做書面資料,恐怕也有違法之虞!但租金較低之個人事務所或小辦公室改成週租還是可行的。

海外所得

國人在海外的所得不列入補充保費的費基,因此海外證券投資或基金投資是一不錯的選擇,惟大戶要注意最低稅負的問題。

二代健保預計要實施4年,所以在低薪時代下,一般普羅大眾應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來做好理財規劃,就像經營之神王永慶說過的話「賺錢是師仔,儉錢才是師傅」,意即會賺錢的只是徒弟,能省錢的才是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