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圍魏救趙

【釋義】特指戰國時的魏國和趙國,用以襲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術。

【近義;反義】聲東擊西;擒賊擒王 直搗龍潭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國時,孫臏曾經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當了將軍。他知道自己能力比不上孫臏,就暗地差人請孫臏到魏國去。孫臏來了,龐涓假造罪名,削去了他的雙膝蓋骨,並刺字在臉上。後來孫臏逃到了齊國,受到重用。

魏國國君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當即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帶兵去救趙國。田忌打算儘快趕到邯鄲擊敗魏軍,孫臏認為魏國的精銳部隊,正在趙國猛攻邯鄲,而國內相當空虛。不如率兵直搗魏國的都城大樑。如果魏軍知道大樑被困,就一定會從趙國撤兵,回來救急。這樣一來,不僅能解除趙國的圍困。也能打擊魏軍。

田忌覺得孫臏的主張有理,就採納了他的計策。於是,邯鄲之圍,不打自解。孫臏又在馬陵一帶,設下埋伏,趁疲憊不堪的魏軍撤到那裏的時候,指揮軍隊奮力殺出,將魏軍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