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能用‧不能用」 實用VS藝術陶藝新啟發

【大紀元2013年05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台灣嘉義報導)陶藝帶給人們一種返璞歸真的心靈寄託,由嘉大廖瑞章教授所領導的視覺藝術系碩班及大學部學生,以「能用‧不能用」為主題的精采陶瓷作品展,31日在嘉義市交趾陶館作展前記者會,將幾年來的作品,在嘉義市交趾陶館自6月1日至7月14日精采呈現。陶藝的實用性與工藝價值的特質,將為陶藝家提供嶄新思維的激盪。

文化局林金龍秘書(左3)表示,「能用」與「不能用」是工藝品及藝術品長期的辯證,展出期間,歡迎蒞臨嘉義市交趾陶館觀賞,給予這些新生代藝術家支持和鼓勵。(攝影:李擷瓔/大紀元)


陶土具有強烈的材質屬性,陶藝一般給人的印象是一種結合火與土的藝術。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陶藝受到現代藝術觀念的啟發,以泥塑表現非實用性的作品開始廣泛的被陶藝家所接受。在發展現代造型陶藝的同時,傳統實用陶瓷也蓬勃發展,工業量產的器皿便宜便利,手工製作的陶藝則在視覺與觸感上給人無法言喻的感受。

本次「能用.不能用-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系陶藝創作聯展」,創作作品,有利用陶與火燒成,表現坯體溫潤與釉藥特色,強調手工製作獨一無二的的價值與創新的精神的「實用器皿」;有藝術家創作意志與陶土結合,探討陶土材質的本質性與可能性,在重複捏塑的過程中,體會個人內在需要的「陶塑創作」,精彩呈現現代陶藝的發展趨勢及藝術家在重新思考工藝與純藝術的疆界後所獲得的啟發。

作者邱郁嵐,作品名稱「哦﹗嗨」,材質雕塑土、釉料。這是一個在陌生與熟識之間模糊地帶,充滿許多特殊的意涵。(攝影:李擷瓔/大紀元)


作者黃虹毓,作品名稱「我要呼吸」,材質雕塑土、化妝土。一個常鼻塞的人因為這個創作發現自己是活在觀念裡,也因為這項作品跳脫某種觀念而使鼻塞自然痊癒。(攝影:李擷瓔/大紀元)


作者廖瑞章教授,作品名稱「無題」,材質雕塑土及釉料。每一個小杯、小壺的擺置及造型,既實用又是陶藝作品的登峰造極。(攝影:李擷瓔/大紀元)


本次創作展不僅是學生平日在創作上的努力與成果,也象徵著他們在陶土媒材的運用與掌握上的日臻成熟,文化局林金龍秘書表示,「能用」與「不能用」是工藝品及藝術品長期的辯證,這些以多元藝術思維創作的作品,蘊含作者豐富的生命體驗,展出期間,歡迎蒞臨嘉義市交趾陶館觀賞,給予這些新生代藝術家支持和鼓勵。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