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安心標章 真安心?台學者批貼假的

【大紀元2013年06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近日食品安全問題令人擔憂,尤其是最近發生多起食品安全疑慮案件,衛生署日前啟動專案,要求澱粉類原料提供者,必須提供安全的具結證明。不過超市、小吃店、攤販貼滿安心標章,真的可以安心嗎?消費者仍很困惑,甚至有學者表示,安心標章是貼假的。

針對外界質疑,衛生署表示,除了持續稽查各商家安全證明外,也持續抽查,確保標章有效「不過期」。一旦衛生局稽查發現產品不合格,業者就涉及偽造文書,可移送法辦,依〈食品衛生管理法〉開罰。

毒澱粉嚴重打擊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衛生署要求粄條、肉圓、黑輪、粉圓、豆花、粉粿、芋圓及地瓜圓等8大類食品,販賣業者必須向原料提供者索取、張貼安全具結證明,並張貼在明顯處供消費者檢視,各地衛生局也從6月開始啟動稽查。

主婦聯盟合作社主動挑選29件澱粉類產品送驗,其中2件產品供應商有提供安全證明,但仍驗出順丁烯二酸。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副主任陳醒荷說,衛生署應落實源頭管理,對食品添加物的複方應比照單方,需進行查驗登記,不能讓不肖業者「研發」的黑心配方一再發生。

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批評,這類安心標章是「貼假的」,就像「燒香拜拜貼平安符」。

主婦聯盟銷售產品也驗出順丁烯二酸。主婦聯盟理事主席黃淑德也說,安心標章粉飾太平,「信者恆信」。安心標章的落實程度令人存疑,等到風頭一過,就會像塑化劑事件一樣被淡忘,但台灣小吃已經賠上國際形象。◇

(責任編輯: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