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某些生活習慣等於吃毒素 嚴防病從口入

【大紀元2013年07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朱文綜合報導)有些生活習慣讓人無意中吃進毒素而不知。食物調理方式蒸煮炒炸中,炒的、炸的味道濃郁可口,受追求味感刺激的現代大眾歡迎,然而研究發現,有22款蔬菜炒煮後含可能致癌物丙烯酰胺,當中以「翠玉瓜」(絲瓜)丙烯酰胺含量最高,與炸薯條不相上下。

近日港媒報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檢測發現,22款蔬菜炒煮後含丙烯酰胺,當中以「翠玉瓜」每公斤含360微克丙烯酰胺最高,與炸薯條390微克相若。其次是蒜頭、洋葱及蕹菜、燈籠椒、通菜等;含量較低的有蘿蔔、莧菜、唐生菜、西生菜、菠菜、西洋菜及苦瓜等。

丙烯酰胺被列為可能致癌物,香港人的攝取量45%來自炒菜,而港人早餐喜歡吃的炸薯條、薯片、餅乾及穀類其中也含丙烯酰胺。

學者建議:蔬菜先焯再炒

丙烯酰胺本身不在食物中,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主任(風險評估)肖穎稱,部分蔬菜經炒煮後含丙烯酰胺,或因蔬菜本身含天門冬酰胺及還原糖,經過高逾攝氏120度高溫炒煮後,該成分會轉化成丙烯酰胺,一般油溫愈高、時間愈長,產生丙烯酰胺量會愈高。攝取過多丙烯酰胺會影響神經系統,在動物身上的實驗更顯示會引致癌症。

長者及小孩攝取丙烯酰胺後,較難排走;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顧問醫生(社會醫學)(風險評估及傳達)何玉賢建議,炒前先焯1分鐘或改以水煮或生食等其他方式烹調蔬菜,可降低丙烯酰胺量。

除了不當烹調外,很多時候我們是不知不覺之中吃進不健康有害的物質。下面列出8項易不小心吃進有害物質的途徑:

(1)沒清洗乾淨的茶垢

喜歡泡茶的部份人認為,茶垢是茶水長期沉澱,並未用力清洗。北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李長平稱,茶垢是由於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杯中的金屬物質在空氣中發生氧化而生,其中含鎘、鉛、鐵、砷、汞等多種金屬以及亞硝酸鹽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茶垢中氧化物進入身體還會引起神經、消化系統病變和功能紊亂。

茶垢可用加熱過的米醋或小蘇打浸泡一晝夜,即可輕鬆清洗乾淨。

(2) 水果切除爛掉部分食用

檢測證明,發生黴變腐爛的水果,其中展青黴菌對人體威脅最大。除了會對神經、呼吸、泌尿等系統造成傷害外,還有較強的致癌作用。

如黴變腐爛或蟲蛀面積超過水果的1/3,即使切除水果腐爛部份仍不可食用,由於各種微生物特別是各種真菌都會在腐爛水果中不斷加快繁殖,有毒物質又不斷滲透、擴散,導致未腐爛部分同樣含有微生物的代謝物。

(3)報紙包食品

油墨中含有一種叫做多氯聯苯的有毒物質,化學結構類似農藥。勿用報紙包裹食品,以免滲到食品上。

(4)食用霉變的大米、花生和玉米

霉變的大米、花生和玉米含有黃麴黴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強致癌物質,容易引起肝癌和食道癌。雖經多次清洗或高溫消毒仍很難徹底清除的。

(5) 味精與蘇打、鹼高溫烹煮致毒

在有蘇打、鹼的食物中放入味精;當加熱到 120℃ 時,會產生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做湯、菜時,應在起鍋前放味精,避免長時間煎煮。

(6)燒焦的魚和肉捨不得丟

魚和肉類裡的脂肪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大量的V—氨甲基衍生物,這是一種超過了黃麴黴素的致癌物。燒焦的魚和肉,別再吃。

(7) 以衛生紙擦拭水果、餐具

出外沒水以衛生紙擦拭水果、餐具,但部份衛生紙消毒不徹底,攜帶大腸桿菌、致病性化膿菌、真菌、乙肝病毒等;其中的填料和粉屑易殘留在餐具、水果上。

(8)以塗油漆的筷子進食

使用塗上油漆的筷子進食,容易隨著油漆的剝落吃進鉛、苯等化學有毒物質,造成健康危害。

結語

生活環境中處處隱藏著看不見的危害人體的毒素,讓人無法避免。而飲食安全可以從自身小地方開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可降低病從口入的機會。◇

(責任編輯: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