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

成語典故:半途而廢

陳必謙整理

【釋義】途:道路;廢:停止。意思是半路上停下來。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近義;反義】有始無終 淺嚐輒止;百折不撓 持之以恆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中庸》。戰國時,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十分賢惠。有一次,樂羊子拾到一塊金,交給妻子。妻子勸告他說:「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受有侮辱性的施捨;有志的人,不拾別人遺失的東西,而玷污自己的品行。」樂羊子聽了,慚愧地把金,立即放回到原處去。

樂羊子年輕時,外出拜師求學。一年後,樂羊子回到家中,他的妻子驚奇地問道:「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學好了本事,豈非太快了!」

樂羊子說:「我是想你了,回來看看而已。」

他的妻子,拿起剪刀,指著織布機上的絲綢說:「你看這匹綢,是用蠶繭抽成絲,由絲再紡成線,由線一根一根織成寸、尺、丈,日積月累,不知費了多少功夫,可我一剪下去,便前功盡棄。你在外求學,和我織布,是一個道理,要一點點地積累知識,才能成為有用之才,你若就這樣棄學而歸,半途而廢,與我剪斷綢布有甚麼不同?你還是學成後,再回來吧。」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感到非常羞愧,立即返身,繼續去求學,終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