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資訊

育兒專家:孩子贏在「起跑線」從父母多說話開始

【大紀元2013年08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曉言綜合報導)大陸最大的親子育兒網站委託專家們,就「您認為孩子的競爭起跑線應該設在甚麼階段」這個問題進行過一項調查,媽媽們的回覆平均值是第18個月。也就是說,中國孩子剛學會走路,就已經蹲在起跑線上了。然而,美國的相關研究發現,甚至早在孩子出生之前,這條育兒「起跑線」就已經劃好了。

研究發現,孩子從出生到三歲時,聽到父母或照看者說的話越多,日後其智商就越高,在學校的表現也越好。因此,業界人士表示,要想讓孩子更聰明,就從父母多說話開始。

父母和孩子多說話 孩子更聰明

育兒專家認為,一個人在語言上的智商與他在嬰兒時期聽到的詞彙量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父母和孩子說的話越多,孩子的詞彙量就越豐富。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的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雷在1995年出版的著作《美國兒童日常體驗中意義深遠的差距》(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提到,他們曾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對42個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家庭進行研究,並錄下一小時親子互動的內容。

「直到我們完成數據收集工作時,這才意識到不同的父母跟孩子對話的單詞量構成了巨大的差異,」里斯雷後來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最大區別是語言環境的不同。一是數量不同,中產階級父母對孩子講的話語量遠遠超過貧民家庭。到3歲時,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平均聽了3,000萬個單詞,而貧民家庭只有1,000萬。二是話語質量不同。中產階級父母的話語要複雜得多,而且很多父母經常唸書給孩子聽。三是態度不同,中產階級父母更尊重兒童。比如,飯桌上閒談時,他們的話題和語氣,已經假設了孩子是要加入討論的。而貧民家庭通常是父母決定,孩子執行。

研究中發現,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下達指令性的要求,比如「把玩具拿開!」或「這東西別吃!」但是,對於那些領救濟金的家長來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也許就止於此了,而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互動就越有可能會進一步進行下去。

兩者之間的差別令人驚異。那些靠救濟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約600個單詞;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1,200個單詞;而父母是專業人士的孩子,每小時可聽到2,100個單詞。到了三歲時,出身貧寒的孩子相比出身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在家庭環境中要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而這種差別至關重要:在三歲前,孩子從父母或撫養人那裏聽到的單詞數目越多,其智商就越高,在學校的表現也越好。聽電視上的人說話,對孩子則是有害而無益的。

另外,話語質量和說話態度,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也大不相同。中產階級父母的話語要複雜得多,態度更尊重兒童,而且很多父母經常唸書給孩子聽。而貧民家庭通常是父母決定,孩子執行。

兩位研究者認為,語言使用跟學業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來自貧寒家庭的孩子成績遠比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差,這主要是因為父母跟子女說的話太少。

睡前故事對孩子益處多

很多人也許還記得兒時在入睡前聽著爸爸媽媽講的故事再緩緩進入夢鄉是一個多麼愜意的事情,但是,日前一項對英國2,000名年輕父母進行的調查顯示,只有52%的父母有時間講故事哄孩子入睡,其餘的48%的父母承認無法做到講故事。 「關燈睡覺」成為新時代繁忙父母哄小孩入睡的新法則。

此外,有政府顧問警告稱,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的後代「會話能力」十分困難,因為他們「日理萬機」的父母找不出時間給孩子講故事、和孩子說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睡前講故事」對孩子益處良多。教育專家表示,別小看這短短的講故事時間,它不僅有助於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還是提升親情的「黏合劑」。在父母「講」和孩子「聽」的過程中,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孩子得到了心理和精神上的滿足,從而產生安全感。父母大可利用這個機會,通過故事中的形象啟發和誘導孩子,幫助孩子改正缺點,達到正面教育的目的。

如果把育兒「起跑線」設作父母和孩子間更多、內容更豐富的語言交流,孩子的一生都將受益於這個美好的開端。而且,這也是每個家庭——不管經濟狀況如何——都可能做到的。

(責任編輯:李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