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新聞

研究:壓力當前 情緒療法失效

【大紀元2013年09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蘇雲編譯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的輕度壓力,可能會干擾人們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該研究稱,部份教導人們如何更好調節其情緒(如社交焦慮等精神症狀)的療法可能在他們承壓期間不起作用。

據《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報導,紐約大學神經科學研究員菲爾普斯(Elizabeth Phelps)教授說:「我們早就懷疑壓力可能會損害我們的情緒控制能力,但這是首次以實驗證明,即使是輕微的壓力,也可削弱自我控制情緒的這種療法。」

此前,一些心理治療法教導人們在壓力面前,如何努力學習以樂觀的情緒改善「社交焦慮」等精神病症狀,盼能由「樂觀情緒引導,從而達到控制焦慮不安感」的目地。但在現實世界中,這些方法可能失效。

壓力和情緒的控制

菲爾普斯稱,人們通常會使用樂觀理智的想法來改變自己的情緒,例如當他們認為「杯中容量是半滿而不是半空」。這種技術被稱為「調節認知情緒」(emotion regulation),在治療過程中也可以傳授給人。

.

例如,一個在社交場合產生了「焦慮感」的人,可能會被要求改變對待事物和各種社交人士的方針,教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研究員挑選了78人參加實驗,讓他們看蛇和蜘蛛的圖片,其中有些圖片還搭配了電擊效應,目的使參加者對這些圖片最終產生恐懼感。(參加者反饋:在觀看圖片時,感到更強烈的恐懼﹔同時「皮膚電擊測試」圖顯示﹕當他們看到未加電擊的圖片,他們的生理方面被震惊得更深)。

接下來,參加者被授以「治療策略」(therapeutic strategies),即診所用來減少引起恐懼感的圖片。

第二天,參與者被隨機分配,要麼把他們的雙手放在冰冷的水中三分鐘(引起輕微壓力的技術),或把雙手放進溫水中。

當他們觀看蛇和蜘蛛圖片時,這些把手在溫水中呈現出減少的「恐懼感反應」(fear response),表明參與者能夠使用前一天已經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技術。

然而與前天比,那些把手放在進冰水中的沒有表現出減少恐懼感的反應。

對大腦的影響

研究人員知道,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需要努力去想像不同的情況,它需要依賴「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大腦區域操作。然而,前額葉皮層對壓力是高度敏感的。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人身處壓力之下,「認知調節策略」可能無法正常工作了。

然而,有一種方法可能被引用來克服這個難題,那就是多反覆練習應用它﹔當「認知性調節策略」練習多了,就會成為「第二天性」(second nature),結果使用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的需要就减少。

換句話說,更多反覆練習應用這些策略,將來在壓力之下,第二天性就自然的發揮作用。這是菲爾普斯的結論。

這項研究近期發表在《國家科學院期刊論文》上。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