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經濟學人:跨國公司眼中 中國失去魅力

【大紀元2014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在過去三十年,跨國公司湧入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後,許多公司垂涎三尺的把目光投向神州。但是現在看起來,淘金熱已經過去了。中國增長在變得疲弱,而成本在上升,並且中共政府限制外國銀行和經紀公司的市場准入。

《經濟學人》1月25日報導說,根據已故的可口可樂公司前老闆Roberto Goizueta所述,1981年4月15日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天」。這個日子標誌著在共產黨建政之後在中國設立第一家可樂瓶裝廠。

這個宣告有點誇張,但是並不荒謬。毛澤東的災難性政策讓經濟支離破碎。公眾渴望的四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電風扇和手錶。鄧小平給予外國公司一系列的改變,將中國轉變成世界上最大和增長最快的市場。

中國市場光環退卻

《經濟學人》報導說,在某些方面,中國市場仍然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雖然它僅僅佔據全球私人消費的8%,但是它佔據2011-2013年全球消費增長的比例超過任何國家。通用汽車和蘋果等公司已經在這裡賺得盆滿缽滿。

但是對於許多外國公司,事情正變得更加艱難。這部份是因為增長在變得疲弱,而成本在上升。有才華的年輕工人越來越難以找到,工資在飆升。

中共政府一直讓某些行業的公司日子難過。它限制外國銀行和經紀公司的市場准入,並屏蔽互聯網公司包括臉書和推特,但是嚴厲的對待似乎在蔓延。硬件公司比如思科,IBM和高通正面臨斯諾登事件後的反彈;製藥商葛蘭素史克陷入腐敗調查;蘋果因為提供擔保不足去年被迫進行羞辱性的道歉;星巴克被國家媒體指控價格欺詐。一個全面的消費者保護法律將在三月份開始生效,可能將提供一個對跨國公司進行打擊的新戰線。政府打擊官員奢華的運動衝擊兜售奢侈品的外國公司。

競爭在加劇。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激烈的全球品牌戰場,但是質量長期落後的本土企業也加入戰鬥。許多企業現在有了海外經驗,一些企業在開發創新性產品。小米和華為已經推出世界級的智能手機,三一重工的優秀挖掘機在挑戰更昂貴的日立和卡特彼勒。中國消費者不再只是因為外國品牌就支付高昂的價格。他們對互聯網的精通和缺乏品牌忠誠度讓他們成為世界上最挑剔的顧客。

外國公司撤離

《經濟學人》報導說,一些公司在離開。露華濃(Revlon)12月份說,它正在完全撤離。歐萊雅(L』Oreal),世界上最大的化妝品公司,說他將很快停止銷售它的一個主要品牌卡尼爾。百思買(Best Buy),美國電子零售商,和萬得城(Media Markt),一個德國競爭者,都已經離開。互聯網巨頭雅虎也已經離開。特易購(Tesco),一家英國食品零售商,去年放棄單幹,而跟一家國營公司合資經營。

一些留下來的公司在苦苦掙扎。IBM本週說,去年最後一個季度在中國的盈利下跌23%。法國飲料集團人頭馬君度(Remy Cointreau),報告說去年的前三個季度,人頭馬干邑的銷售下降超過30%。百勝餐飲集團,美國快餐公司,去年九月份在中國的同店銷售額下降16%。它的問題部份是因為政府調查它的雞肉供應商涉嫌違規使用抗生素。

投資者不再熱烈擁抱在中國大筆投資的公司。中國依賴指數(Sinodependency Index)衡量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國營收。依賴中國的公司過去通常表現好於同行,但是在過去兩年,他們的股價已經落後於同行。

外國公司需要改變策略

《經濟學人》報導說,就像通用汽車的老闆Jeffrey Immelt說的,「中國很大,但是很難……其他地方同樣大,但是他們沒有這麼難。」那些想要留在中國的公司將不得不付出更大努力。許多公司將不得不改變策略。

首先,提升的成本意味著老闆們必須從追求增長轉變為提高生產力。控制成本的一個方式是投資取代勞工的技術,不僅僅在製造業,而且在服務業。

第二,收緊控制是另一個必須做的事情。葛蘭素史克在倫敦的老闆承認,它在中國的問題部份是因為高管行事「超出我們的流程和控制之外」。總部經理必須確保高管的行為和安全標準跟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高。中國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甚至比西方人更加活躍,所以任何醜聞會立刻廣播到全國。

中國仍然是一個富礦。那些可以提高生產力,改善管理和回應本土口味的公司仍然可以蓬勃發展。但是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責任編輯:林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