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灣引進農業外勞利弊 各方意見分歧

【大紀元2014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賴月貴台灣新竹報導)日前農委會提出明年1月擬引進農業外勞的提案,引發部分農民反彈,針對引進外勞能否改善農村經濟,農委會作為最高的農業主管機關,是否應兼顧台灣大型農業和小農的現況作整體考量,官方和民間看法分歧。

勞委會農糧署林科長表示,為了因應農村結構老化問題,活絡農村,鼓勵老農退休,吸引年輕人從農,擴大農業的經營規模,推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自99年推出至今已5年多,已媒和超過2萬多位地主成功出租耕地,輔導逾1千位大佃農承租休耕地,其中青年農民占了4~5成。

她說,「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推行之後,由於擴大了農業規模,引發了勞力短缺的問題,農糧署代表參加了各種農民舉辦的會議,如全國水稻育苗年會、農業改良場和各地舉辦的農民座談會等,業者強烈的反應缺工問題,幾乎要吵翻了天,農委會為了反應農民心聲,才提出了引進外勞的構想,當初立意是良好的。

新竹市政府農林科蔡科長表示,廣義的農業包括農林漁牧,新竹地區畜牧農戶(如香山牧場、進士牧場……等)曾向他們多次反應人力不足,飼養1~2百頭牛或2~3千隻豬的大規模畜牧場,需要很多人力,是屬於勞力密集產業。

酪農每天要擠奶、餵食、做環境衛生清理等工作,因為是粗活、骯髒、辛苦,很多年輕人不願意投入,雇用不到人手,只能用有限的人力,咬緊牙根起早摸黑的做,因此他們很希望能引進外勞,紓解人力不足的問題。新竹市農會推廣課劉課長也表示,很多農友向他們反應類似的人力短缺問題。

小農的心聲:引進外勞是雪上加霜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認為,今年是聯合國正式宣告的家庭農業年,台灣和日本是少數可以在市場採購到超過100種蔬菜的國家,顯示台灣小農有多樣化的生產,有外勞需求的並非這些小農,而是大型的農企業,政府全力扶植資本農業,會導致台灣農業主體的小農戶沒有立足之地,忽視了消費者多樣化選擇的權利。

山姆開心農場的主人李勝宏也表示,循自然農法耕作友善地球,是很有意義的事,台灣很多農友都默默的在做,生產無毒有機的作物成本相當的高,收入卻有限常常僅足溫飽,根本不可能雇用外勞支付薪水,因此引進外勞對小農幫助不大。

「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固然良好,但常受限於現實條件,主政者急於求成,限制了很多年輕人進入的門檻,該政策造就了很多大型農業,政府給予農夫土地租金的補貼、無息低利貸款等,若再加上廉價的外勞,則大者恆大,會對小農造成另一波不公平競爭,等於是雪上加霜,壓低了本地勞工的就業機會。

勞委會未來擬定政策是否周延,能否兼顧小農利益,整體考量農業發展和消費者多樣化選擇的權利,在在考驗著施政者的智慧。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