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唐風:青島下水道彰顯德國民族精神

【大紀元2014年12月11日訊】中國青島在百年來歷經無數次暴雨而城市從不淹水,被稱為中國最不怕暴雨的城市。為何如此?當人們進入到城市的排水地下管道時,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底,從而驚嘆於德國人的民族精神。

原來,早在100多年前,德國人在膠州租借港口和鐵路時,在原小漁村的基礎上,「斥鉅資按照其城市規劃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維基百科)今天,人們才發現德國人在當時的小漁村建城市時,已經考慮到了「百年大計」。也就是說,德國人在當時就已經將小漁村的發展遠景,規劃設計到100多年以後仍據發達水準的大城市所具備的排水功能。

由此,人們驚嘆於德國人的踏實、負責精神。人們發現德國人在青島的17年裡,沒有刻意去營建豪華的樓房和廣場,卻不惜下了很大的功夫,幹了一件人們在表面看不到的,但又對於一個城市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經過100年人們發現,德國人將當年的漁村設計成一個可供當今現代化城市發達的排水系統,使青島從沒有因為暴雨而造成水淹街路的效果。

特別是當人們進入到德國人當年設計、建造的地下水渠時發現,其堅固的弓形設計、科學的排水走向,每個下水口的設計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人們不禁驚嘆,當年的德國佬居然幹了這麼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從而相形見絀。當人們順著青島棧橋海岸線以東約5米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個呈拱形設計的暗渠,高度約2.5米,寬度約3米,—個成人可以輕鬆地走入其間。其雨汙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還有很多中國城市未能做到。

還有,許多地下管道,還設計、建造了堅固的帶有護欄的行人通道和立體交叉式的排水通道,包括照明設施,使人們行進在地下管道時,沒有恐懼、危險感。其科學的排水設計使污水不宜淤積,在1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稱讚其匠心獨具。

更令人驚嘆的是德國人的負責精神。原來,經過100多年的現代化公路運輸,每天如流水的各種車輛碾壓,包括壓路機整修路面的碾壓,使有些路面的下水道口及其零部件在已經堅持了100多年的「崗位元」後,一些介面零件需更換。為此,一時使人們犯難了。因為當年施工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了,到哪去找到相應的零部件呢?然而,由於德國人具有完備的相關施工理念和責任心。一個德國企業發來電子郵件告知: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可以找到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果然,人們依建議找到了那個為100多年後考慮設計的小倉庫,發現裡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人們不禁再次驚嘆德國人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範,讚歎德國人的民族精神。

還有,德國的電動工具等工業產品多年來也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水準。德國人實實在在做事的精神成為人們的美談,給人們樹立了一個典範。

其實,德國人更值得讚美的是他們勇敢的拆除了柏林牆,拋棄了給人們帶來災難的共產主義政權,也同時給國際社會樹立了一個精神層面的典範。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