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亞平會慶祝成立四十週年

圖片回顧 展現華社歷史變遷

【大紀元2014年0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成立於1974年的亞洲人平等會今年在華埠開設新的辦公地點,同時也慶祝成立四十週年。 2月18日,亞平會在裝飾一新的新、老辦公地點舉行開放日,邀請亞平會當年的部分創始人、現在的領頭人,以及多位多年來一直默默支持、參與亞平會各項活動的社區居民共同剪綵,為亞平會四十週年慶的系列活動拉開序幕。

本次開放日,亞平會特別整理、展出上世紀70年代逾兩萬華人示威反對警察無理施暴姚揚勛案;80年代亞平會建設華埠第一棟「平等屋」,首開紐約市利用聯邦低收入房屋減稅法,籌集資金以減稅形式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住房的先例等等重要事件的圖片展。其中也包括70年代亞平會兩名創會會長——現任市議員陳倩雯及移民律師潘綺玲參加遊行,以及前總統克林頓探訪華埠和下東城等珍貴舊照。

在中午的剪綵儀式上,亞平會創辦人之一譚寶蘭、陳倩雯市議員、潘綺玲律師,以及Lydia Tim、Robert Yuen、Minerva Chin等多位當年的活動組織者、早期華裔社區維權運動開山劈石的領軍人紛紛「回家」,一起重溫當年的風雨歲月。

當年意氣風發的陳倩雯(左)和潘綺玲(中)。(蔡溶翻拍/大紀元)


紐約大學法律博士潘綺玲還是當年第一份「平等就業特刊」的主編,她說,1974年州政府出資在曼哈頓華埠蓋孔子大廈,但是承建商迪馬士卻拒絕聘請華工及其他少數族裔,華人社區人士及一些學生奮起上街,發動大型示威要求平等就業機會,這場六個月的運動不但令承建商僱用了27位亞裔為主的少數族裔工人,而且成為亞裔社區維權運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亞洲人就業平等會(亞平會前身)由此誕生。

70年代亞平會的「平等就業特刊」。 (蔡溶翻拍/大紀元)


70年代華人社區大型示威要求平等就業機會。 (蔡溶翻拍/大紀元)


70年代華人社區大型示威要求平等就業機會。 (蔡溶翻拍/大紀元)


這些早期華裔社區維權運動開山劈石的領軍人現今大多仍堅持理念,在各個行業中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目前很多社區機構的領袖,甚至包括加州奧克蘭市的現任華裔女市長關麗珍、當年在美國求學的香港著名導演徐克等都是這場運動的一份子。

四十年來亞平會根植社區,不斷擴充服務內容和服務範圍,目前該機構重新裝修了在華埠地威臣街的辦公室,並在亞倫街2號7樓新設了近五千呎的辦公室。舊辦公室繼續為民眾辦理糧食券、醫藥補助、家庭健保、兒童保健、公民入籍、入籍班、英語班、租客權益、公平房屋、選民登記、家庭暴力和離婚法律諮詢等服務,新地點則開展振興小商業諮詢服務、小商業貸款等服務。

本次開放日,亞平會特別整理、展出上世紀70年代姚揚勛案逾兩萬華人示威反對警察無理施暴等珍貴歷史照片。 (蔡溶翻拍/大紀元)


回顧亞平會40年來走過的歷程,從維護民權的抗爭者發展成現今的移民協助、社會服務、可負擔房屋開發者及經濟發展多方面的角色變化,從當年沒有政府資金而拖欠租金被房東逼遷的地下工作室,擴展到今日的辦公規模,亞平會的成長史折射出亞裔社區的變遷史。

(責任編輯:艾瑞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