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教部調課綱 支持者拒皇民教育

【大紀元2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7日電)高中歷史課綱調整引發爭議,支持者認為課綱中立評述清廷、日本統治功過,反而更凸顯台灣主體性。

教育部1月底通過高中歷史課綱調整,對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時期的內容增加中立描述,引發在野黨不滿,要求執政的6縣市不配合使用新課綱。今天在新竹市舉辦的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藍、綠教育首長對課綱激烈辯論,使會議嚴重延宕,讓教育部長蔣偉寧不得不數次提醒注意發言時間和扣緊焦點。

新竹縣教育處長王承先會上發言和會後受訪時,強調自己對課綱做了詳細的整理,相當「欣賞」這次調整的方向。

民進黨批評課綱「去台灣化」,王承先則認為此次微調後,反而更凸顯台灣主體性。他舉例,調整後的課綱,對於開港通商、中法開戰環境下台灣的角色,增加詳細描述,讓學生更能瞭解台灣當時的世界角色定位。

王承先也以爭議最大的「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為例,對台灣主體來說,外來統治者便是「殖民」,日本統治者為台灣發展打下基礎,但背後也有經濟面、政治面的思考,應該讓下一代瞭解清楚。

對於被批評「親中」的部分,王承先認為兩岸歷史需要連貫,不能完全切割。例如台灣詩社的推動,便與中國的五四運動有關;二次大戰期間,台灣與大陸的密切互動也不該忽略。

教育部長蔣偉寧也認為,這次課綱走的是「中道」路線,沒有去台灣化,反而更加強台灣的主體性。例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文字,都提升到課綱的上標題,內容也有補強。「日本統治」文字改成「日本殖民統治」,慰安婦加上「被迫」,大東亞共榮圈補述侵略的背景,在在都是站在台灣主體,看待日本政權的統治狀況。

今天上午,多個學生團體組成「學生捍衛國史聯盟」,力挺調整歷史課綱,認為教育部是「撥亂反正」,並批評過去的課綱是去除錯誤的日本皇民化教育。

台大中華復興社社長侯姓學生表示,調整後的課綱還原了歷史精神,例如在慰安婦的敘述文字中加上「被迫」字眼,就是愛台灣的表現,不知有何好反對。

台北市育成高中胡姓學生說,過去課綱美化日本統治而淡化侵略事實,電影「賽德克‧巴萊」就是明證,當時日本對台灣原住民壓制的很厲害,刻意忽視這段歷史,等於污辱原住民。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十二年國教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建議,十二年國教下的歷史教學,應著重更高層次的「核心素養」,特定名詞怎麼寫反而是枝微末節。他以「中國」與「中國大陸」等爭議為例,老師該教的是背後的意義,為何不同的觀點,會產生名詞的差異?從中培養學生判斷事實、解釋,以及獨立思考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