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屏

嘉義縣首度舉辦布袋濕地工作坊研討會

【大紀元2014年03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蔡上海臺灣嘉義報導〉「第九屆環太平洋區參與式社區設計研討會-布袋濕地工作坊」3月14日至16日在嘉義縣布袋鎮新岑國小舉行,與會中外學界、保育界和非營利組織代表,透過論文發表和案例交流分享,以跨領域的多元對話,集思廣益,擘劃未來布袋鹽田濕地的經營管理之道。

環太平洋區參與式社區設計工作坊係由太平洋左、右岸的台、美、日、韓等國家大專院校環境設計科系組成的交流平臺,兩年舉辦一次研討會,今年第九屆輪由台灣主辦,首度移師嘉義縣舉辦布袋濕地工作坊。

這次有來自美、日、中等國的學界、保育界和非營利組織代表,與台灣學界、保育團體和非營利組織等人員,分別從保育歷史、氣候變遷、濕地復育規劃設計、社區參與經營與和地方經濟等面向,發表研究論文和案例交流分享。

此外,與會外國人士16日將前往南布袋濕地進行綠洲棲島志工服務,在昔日臺鹽鐵道路栽種濱海植物,提升鹽田棲地空間的多樣性,為南布袋濕地復育打下日益茁壯的根基。

布袋鹽田濕地於2007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家級重要濕地,自2009年以來,在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嘉義縣政府相繼投入改善復育調查規劃,營造布袋濕地公園後,現在每到冬季可見黑面琵鷺等超過百餘種冬候鳥棲息覓食,甚至繁殖定居下來,顯見布袋鹽田濕地早已是東亞候鳥重要的棲息驛站之一。

規劃團隊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基於布袋鹽田濕地扮演著餵養布袋地域社會的「糧倉」角色,整合了確保黑琵棲地安全、衡量氣候變遷衝擊和區域防災滯洪需求、活化鹽業文化地景和彰顯鹽村集體記憶,以及發展社區微創經濟等規劃目標後,提出兼顧保育和在地社區文化經濟、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濕地糧倉」,作為布袋鹽田濕地的發展願景。

規劃團隊也啟動後續一系列社區自主投入,及公私部門間通力合作的各項營造行動計畫,先後完成新岑公園砲樓仔賞鳥塔、新岑國小鱟復育教室、鱟復育池先期工程和賞鳥亭等設施,更因導入國際志工機制,意外促成了嘉義縣立新岑國小與美國加州奧克蘭Grass Valley小學締結成為姊妹校,進而將南布袋濕地帶入國際社會。◇

(責任編輯:曉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