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物

化魚鱗為人工眼角膜 賴弘基谷底翻身創生技奇蹟2

文 ◎ 陳柏年

研發人工眼角膜 困難重重

2006年,當賴弘基還在為膠原蛋白基質四處奔走時,與Dr. Robert Ritch一同參加邁阿密一個國際眼科醫學會議,一位角膜科的大師聽說他們合作組織再生的工作,詢問:「有沒有辦法做眼角膜再生?」賴弘基說:「我聽了以後傻掉了,我們何德何能可以做得到?」但是抱著生醫先鋒的精神,他向柏登副總——臺大醫工林建成博士詢問可能性,林博士便提案且開始投入研發計畫。

一開始,為了尋找適合動物性的膠原蛋白,長達一年時間,實驗都沒有進展。眼看錢就要燒光了,團隊陷入愁雲慘霧中。賴弘基說:「那年12月份,快過年,我們在一家餐廳年終聚餐,大家都想未來在哪裡?研究人工眼角膜的錢快要燒光了,我們真的已經山窮水盡了。我們很鬱卒的坐下來,看到服務人員端上桌的臺灣鯛(吳郭魚)料理。副總就靈機一動,桌子一拍,問:『麥可,我們試試看魚鱗好不好?』我就有氣無力的說:『反正我們都失敗幾千次了,我再籌100萬,我們再試試看吧。』」

隔天他們跑到基隆漁市場買魚,賴弘基說:「2006年我們就送了專利的臨時案,到了2007年7月份我們成功了,用臺灣鯛魚鱗,做出眼角膜的細胞。」但是要能化為適合移植的人工眼角膜,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並且後面還有更嚴苛的考驗在等待他。

天將降大任 嚴酷試煉

2008年,人工眼角膜投入大量金錢研發,卻陷入膠著狀態。過了兩年,資金漸漸枯竭,賴弘基苦苦支撐彈盡援絕的困境。遺傳了父親強韌耿直的個性,他說:「創業到現在,即使再窮,我都沒有拖延過員工的薪資一天,從來沒有過。如果明天發工資,我即使向別人借錢、用信用卡借、高利貸借我都願意……任何方法,讓員工該拿到薪水就拿到薪水。」

焦頭爛額的他再一次蕩盡家產,出售兩間房產。偏偏這時,一路支持他的太太檢查出罹患胰臟癌,三個多月後驟世,猶如雪上加霜。賴弘基說:「這對我打擊很大。」他說:「我在2010年,所有一切又重新歸零。」

皇天不負苦心人,歐債風暴下,2012年初,柏登生醫荷蘭子公司取得荷蘭政府50萬歐元補助生物鏡片計畫。2月6日,荷蘭副總理兼經濟部長Maxime Verhagen更頒發300萬歐元創新信貸補助(Innovation Credit)。這個消息不僅震撼了臺灣以及國際業界,也如及時雨般,化解了柏登生醫的困境。

造福失明患者 成功在望

耗資三億元研發出的人工眼角膜,要如何化魚鱗腐朽為神奇?首先要挑選四臺斤大型的臺灣鯛,魚肚鱗片直徑超過1.5公分,才適合磨成人工眼角膜鏡片。之後在全程低溫十度下運作,高速篩離魚鱗,磨製成瞳孔大小的尺寸,將魚鱗去細胞雜質、軟化後,用專屬模具壓製,使魚鱗保持一定弧度,再經過層層手續,製成人工眼角膜。賴弘基自豪的說:「現在是我們第四代產品了。人體眼角膜含水率是78%,我們可以達到78至80%,透氧率是41乘10的負11次方,人體只有24乘10負11次方,比人體的透氧率還要好,又是一個透明度高,以及非常低的免疫、過敏反應,所以可以說非常不錯。」

全世界有超過1000萬人因眼角膜受傷或疾病而失明,移植需求迫切。此困境有望在兩年後,藉由柏登生醫研發出以魚鱗為材質的人工眼角膜,獲得解決。

目前已有將近20篇SCI國際醫學期刊的論文,都證明人工眼角膜是可行的,研究已施行到豬隻的動物實驗,賴弘基說:「接下來就可以進行人體臨床實驗。我們預備2015年,Q4會議時拿到歐盟27國許可證。時程可能會有變動,但是失敗的機會很小。」

臺灣鯛魚鱗除了可成為人工眼角膜材料,也可以製成生物性的骨釘、骨板,還可以做隱形眼鏡,適合乾眼症或過敏性病人佩戴。賴弘基對未來很有信心:「我要全力讓眼角膜在兩年內可以上市。這是我第一個使命的達成,目前我們把魚鱗片當成平臺,美、中、日、臺都拿到專利了,還有三、四個其他計畫一起開發,我們已經有20張專利證書,20幾個專利計畫還在審查。」

談到如何能發揮影響力,組成國際醫師團隊,賴弘基笑著說:「這不是我個人的功勞。頂尖的醫師我看得非常多,很多人是真正想要對社會有所貢獻。我們沒有錢,他們願意和我們合作,是因為他看得到我們的東西會讓成千上萬的人眼睛得到光明。如果我的東西沒有機會,這些大師級的醫師也難以鼎力相助。」

賴弘基說他在合作過程中,和荷蘭名醫Dr. Martine Jager教授有個約定:「他問:『麥可,你成功之後有什麼願望?』我就說:『Dr. Martine,我希望我們可以做義工,我提供產品,你來義診。你幫非洲那些比較窮困的地方、買不起人工眼角膜的地區義診。你組織一些醫師,我們一年捐1000副。』」

一個價值約30萬臺幣的人工眼角膜,年產約5000個,但賴弘基說:「一年捐1000個或2000千個都願意,因為救不完啦。」

經歷谷底翻身,賴弘基雖無宗教信仰,自認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心境保持坦蕩而無懼,「我一口氣一直撐下來,最主要是我認為我可以克服、解決人類疾病問題。」心思能凝聚不紛,是因為個性理智且單純:「我一直認為自己做的這些事情滿純淨的。我告訴自己:如果事情沒辦法解決,煩惱沒用;如果有辦法解決,何必煩惱?」

無特別嗜好,作息規律,晚間11點半就寢,六點半起床,十年來如一日。「我是工作狂,所以人家會覺得我很無趣,但我卻可以坦蕩蕩地睡得著。」◇

 

--轉自新紀元(新紀元周刊/第358期2013/12/26) http://mag.epochtimes.com/b5/360/12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