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外媒:中國經濟的風險是真實而長期的

【大紀元2015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德馨編譯報導)下週一(10月19日),中共當局將公布其第三季度國民生產總值和其經濟增長率是否達到預期。外媒說,不管這些數據如何,中國經濟的風險是真實而長期的,並不會因此刻經濟數據的好壞而消失。

《彭博觀點》(Bloomberg View)報導說,無論中國第三季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如何,無論中國經濟如何,這些數據都會被中共用於證明其經濟仍具有持續恢復的能力。其實,就算是第三季度有強勁增長,也可能會造成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更艱難的著陸。

報導說,甚至中共政府都承認中國的經濟存在嚴重缺陷。中國大陸的鋼鐵、水泥和其他行業都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而且企業債務已經達到天文數字水平,中共通過將其13億人捲入全球供應鏈而釋放出生產力,而這個「中國模式」由於成本上升和勞動力老化因而失去了動力。

而且中共並沒有試圖去解決這些問題,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中國的債務在繼續上升。而且中國很多企業病入膏肓。

中國需要進行深層的自由市場改革以刺激創業和創新,還需要更好的將財政資源分配給效率最高的企業,但中共政府在這方面的具體進展卻非常緩慢。

中共政府改善大陸臃腫的國有企業的新企劃平淡無奇,而且中共官方對於讓銀行也更商業化或打開國家經濟引入更多外國競爭或資金流動方面也未採取什麼行動,而中共為了平息今年夏季的股市頹勢而對股市的強行干涉,被視為是一種倒退。

中國經濟需脫離從目前過於依靠投資不健康狀態並進行「再平衡」。高盛的哈繼銘(Ha Jiming)認為,去年的投資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46%,中共政府官員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消費在中國最近的經濟增長中起了較大的作用,這可能是真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消費者在瘋狂購物,汽車產業諮詢公司LMC Automotive表示今年8月份中國客運車輛的銷售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諮詢公司ICD最近預測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僅增長了1.2%,而2014年增長了將近20%。而中共政府在這方面的幫助也不大,因為中共仍然未完全開放對銀行存款利息,雖然這是銀行業期盼已久的一個舉措。

經濟學家鮑爾丁(Christopher Balding)認為,中國服務行業的擴張並沒有人們預期的快,相對於被稱為「舊經濟行業」的建築業、製造業和房地產,被稱為新經濟行業的類似於IT、零售業和住宿行業,也沒有太大的起色。儘管中共還在想辦法加強這些舊經濟。

美國經濟諮商局(The Conference Board)估計,除非中共更大力推進支持市場的改革,到202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將降為4%,如此大幅的經濟放緩將引發大面積的失業並造成為債務所困的公司的不穩定,因此下週中共公布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並不重要,未來5年中這些數字才是值得人擔憂的。#

責任編輯:李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