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開闢華人通向主流的通道

【大紀元2015年12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鐘鳴紐約報導) Ann Chan是20世紀30年代出生,她在1個月大的時候,被父母送給別人收養,因為家裡太窮,父母有8個小孩(其中6個是女孩)要養。在被收養時,養父母給了Ann Chan的親生父母一個紅包——25美元。在養父母雙雙去世後,Ann Chan開始撫養15歲的弟弟,直到他長大成人。她說:「弟弟在20多歲的時候結婚,雖然非常拮据,她還是想辦法支付了他的婚禮費用。」

第一代「竹升」的父母,即美國的第二代華人移民,因為受歧視很難從事其它行業,很多都是餐館或洗衣店老闆。加上當時沒有錢另租房子住,通常來說,一家人的吃、住,都在洗衣房或者餐館裡。這一狀況在1943年《排華法案》廢止之後,並沒有發生實質的變化。「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主持人陳李慧珍教授介紹說,60年代民權運動以後,華人被歧視的狀況才有所改善。

在歧視中長大的第一代「竹升」,通過建立與主流接軌的社區組織,打開了一條華人通向主流的通道,在原有華埠以宗族為中心的社團結構之外,建立了一批與主流社會對接的社會服務機構。

在40年代的時候,上面提到的Ann Chan和一些從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畢業的華裔學生一起搬到長島,建立了「金鷹俱樂部」(Ging Hawk Club),這是長島第一個華裔民權組織,也是「長島中華文協」(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of Long Island,簡稱「長島文協」)的前身,現在「長島文協」中文學校仍然是長島地區最大的中文學校。1934年出生的Harold Lui,曾經擔任「中國城健康中心」(Chinatown Health Center)執行主任超過十年,該機構是「王嘉廉社區醫療中心」的前身,Harold Lui同時也協助成立了「華策會」(Chinatown Planning Council)。此外,還有「美華協會」(OCA)長島分會,這個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的機構,有很多成員也是40至60年代成長的「竹升」,陳李慧珍教授目前還擔任「美華協會」長島分會董事會主席。

項目出版的第一本書:《誰是廣東華人?》(圖書掃描)

兩代人之間的精神對話

28歲的韓裔學生Arthur Roh來自洛杉磯,目前是紐約艾德菲大學的二年級博士生,師從陳李慧珍教授。他在「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中負責一部分採訪,Arthur還記得自己採訪的第一個華人校長,他們先在位於勿街21號的「合記」(Hop Kee)一起吃飯,然後到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內進行採訪。「當我發現眼前這位50多歲的受訪者,可以說出流利的英語時,我很吃驚,在我的印象裡,這個年紀的人只說母語或者是英語很差。」Arthur Roh說。

在採訪之後,Arthur Roh決定要和自己的父母談一談,「這些故事很動人,我也想問自己的父母他們的經歷。(採訪)幫助我從他們的角度去看、理解(父輩的事情)。」「上一代組成了一些機構,希望提供我們很多的信息、幫助我們找工作,但我們對此並不感激,把一切當作理所當然,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他們經歷了這樣的困難,希望以後來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不要再經歷這樣的困難。」

責任編輯: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