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魯比尼:歐洲負利率或成「新常態」

【大紀元2015年03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金融風暴過後六年多來,全球許多央行推出零利率、信貸寬鬆、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和無限制的外匯干預等非傳統政策後,歐洲出現了一個奇特的金融現象--負利率。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大師、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最近在辛迪加項目(Project Syndicate)網站撰文,深入淺出地解釋了此一奇特現象。他說,目前負利率在瑞士、丹麥和瑞典等歐洲國家很普遍,估計約有總值3萬億美元的10年內到期歐洲和日本公債已淪為負利率。

魯比尼認為,這荒謬的名義(nominal)負利率現象其來有自,事實上投資人很早便接受了實質(real,物價調整後)負利率的事實。因為當許多先進國家推出零利率後,支票(或活期)存款便成實質負利率了,若再考慮銀行收取的各項存戶費用,有效名義負利率也早就發生了。換言之,負利率並非新鮮事。

此外,歐元區等國家的通縮若成常態,名義負利率有可能變成實質正利率,這只是重蹈日本20年來持續通縮和近零利率的覆轍。

既然是負利率,為何投資人不直接握有現金,而要去投資負利率(負報酬)的金融產品呢?魯比尼表示,持有現金有其風險,例如希臘存款戶因擔心銀行倒閉而將現金提領回家,將之藏在床墊和牆壁內,但後來卻發現家庭竊案頻傳,而且部份鈔票還被老鼠啃噬。因此,最妥善的方法還是交給銀行保管,然後支付所需的費用成本(包含負利率)。

銀行也跟存戶一樣有苦難言,根據法規,它們只能被迫讓央行收取存款準備金的利息(即資金轉存央行為負利率)。

就投資人而言,為何有人願意投資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的名義負利率債券呢?以瑞士和丹麥公債為例,投資人預期這些投資可望因貨幣升值而獲利,瑞朗在1月中旬脫鉤歐元後單日暴升20%便具有示範效應,相比之下負利率的成本已微不足道。

至於匯率看貶的德國和日本公債,長期投資人(如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等)持有的主因是礙於法令規定,必須持有一定的債券部位,至少債券的投資風險仍然低於股票等高波動度的金融產品。

更重要的是,當市場開始動盪和出現「風險趨避」的情緒時,負利率債券的安全性仍然優於股票等波動性資產。

魯比尼認為,長期而言,負利率(名義或實質)可能導致存款戶減少存款和增加消費,這正是央行負利率政策的目標。在一個資金供過於求和太多的存款追逐少數的正報酬投資工具的氛圍下,均衡的利率水平通常都很低,甚至是負利率。他擔心,如果先進經濟體都陷入長期通縮狀態,長、短期負利率可能成為新常態。

為了避免此一情境發生,魯比尼呼籲央行和各國政府應採取提振增長和引發通脹的政策。但矛盾的是,這樣的政策卻暗示了負利率將持續一段時間,以便迫使存款戶減少儲蓄和增加消費。他建議此時最好推出財政刺激政策,特別是能增加生產力的公共基礎建設投資,他預言這類政策被延宕越久,全球負利率的環境也將持續越久。

責任編輯: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