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

走進列奧納多‧達‧芬奇的畫室

【大紀元2015年04月04日訊】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一位博學者。除了畫壇巨匠,他也是雕刻家、建築師、音樂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地質學家、製圖師、植物學家和作家,然而,您可知道,他也是一位善與學徒合作的老師?

2013年3月6日,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曾舉辦一場講座,題目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單數和複數》(Leonardo da Vinci: Singular and Plural),主講人是該館策展人盧克‧塞森(Luke Syson)。塞森通過展示圖像證明,和同代畫家一樣,達‧芬奇也將畫作委託給盡忠職守的學徒們,以類似於「流水線」的方式與他們合作。

「在達‧芬奇的一生中,他作為畫家和哲學家的聲譽登峰造極,但他畫畫也是出了名的慢,被歸於他名下的畫作很少,獨立畫完的就更少。」塞森說。

據記載,達‧芬奇在米蘭聖母瑪利亞感恩修道院創作餐廳壁畫 《最後的晚餐》時,常常連續幾個小時苦思冥想而不著一筆。這幅曠世巨作,最終將構圖技巧、精準性與意像的、心理的力量融為一體。達芬奇花了三年才畫完,他向懊惱的米蘭大公解釋說,天才雖然有時看起來工作的極少,但事實上做的很多。他認為,畫家應「細想所見的一切事物,反覆推敲」。

師徒傳承與合作

雖然達‧芬奇主張畫家和雕塑家應該像人文學者一樣清靜獨居,但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位好老師。達‧芬奇並不是把學徒當作工匠看待,僅僅培養他們的素描和臨摹技能,而是注重透視法、解剖學、光學等知識教育。他曾說:「青年首先應當學習透視法,然後是事物的比例。接著,他應當師從一位好老師,熟悉優美的肢體……」

由於其贊助人支付酬金並不定期,和同代藝術家一樣,達‧芬奇也通過傳授技藝來擴大製作規模。塞森介紹說,「我們發現師徒間運用『剪切粘貼』(cut and paste)的工作方法來傳遞畫面設計,這要用到素描以及繪製一比一草圖的技巧。大師在紙面上起草的構圖和形體通過一個個針刺的小孔被複製下來。隨後,達‧芬奇的兩位或更多學生會分工繪製不同的局部,有時以背景和前景劃分,在多個人物的畫作中則按照人物分工。達‧芬奇會細細的暈塗陰影,完成最後的工序。」

塞森認為,達‧芬奇的畫室承繼了老師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的師徒合作模式。在韋羅基奧的作品中,明顯會有兩種以上的風格並存,表明有多位畫家在不同的階段參與。比如,不同人物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處理陰影和高光、頭髮及衣褶的不同方法。

這種合作模式使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歸屬及畫家的個體風格都變得難於確定。只有將大師的草圖擺在一起觀看,並一一分辨學徒們的特質,藝術史學者才能猜度作品的真正作者。

《哺乳聖母》的作者歸屬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哺乳聖母》(Madonna Litta)被歸為達‧芬奇作品。畫中谦卑的圣母面部影調柔和,身穿猩红色上衣,蓝色的斗篷與拱形窗外蔚蓝的遠景相呼应,加之雕塑般的形體,展現出世俗與神聖的平衡。

不少學者認為,達‧芬奇的學生博塔費奧(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是本畫的作者之一,因為畫面的背景不像達‧芬奇的風格,形體輪廓也比大師本人的畫作更清晰——這往往表明有學徒參與。博塔費奧繪製的聖嬰和聖母素描草圖都很說明問題——聖母露出更多右臂,表明不是臨摹,而是起草構思。另有學者認為此畫與另一位學生馬爾科‧德奧焦諾(Marco d’Oggiono)的作品構圖更接近。

不過,達‧芬奇本人必定是作者之一,盧浮宮收藏的一幅頭像素描稿就與聖母的形象基本一致,而從聖嬰的髮捲、精微的影調過渡,以及作品含蓄的聖潔感中,也能見出大師的手筆。此外,學界據文獻記載猜測,達芬奇1500年時將此畫帶到了威尼斯,使其成為許多畫家仿照的藍本。

塞森的觀點是,由於學徒的參與,這幅畫接近於不留姓名的聖像畫。「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神蹟題材繪畫被認為是天使降臨,假人類之手畫下神的教誨。這樣的畫作,脫離了畫家和作品之間那種很個人化的關係。」

像他身前身後的畫家那樣,達‧芬奇在運用個人技巧來創作富於精準之美的作品同時,並不想在畫面上突顯自己。或許,與學徒們合作,也可視為大師邀請神指導繪畫的一種方式。

延伸閱讀:

◇ 認識達‧芬奇的畫室中人

達‧芬奇早年的學生包括:

1. 吉安‧賈科莫‧卡普羅蒂‧達奧倫諾

Gian Giacomo Caprotti da Oreno(1480–1524)

吉安‧賈科莫綽號「薩萊」(Salai),意思是「小惡魔」,他來達‧芬奇的工作室時是個年紀輕輕的小偷,後者在筆記中描述他拿走畫室的銀色畫框,「吃雙份的飯,做四人份的惡作劇,因為他打破了酒壺,又灑了酒……」

2. 弗朗西斯科‧梅爾齊

Francesco Melzi(1493–1570)

梅爾齊是米蘭貴族的兒子,是達‧芬奇的忠實的學生和朋友。達‧芬奇無嗣而逝,梅爾齊繼承了大師手稿和藏品,後被其家人賣掉了。

3. 馬爾科‧德奧焦諾

Marco d’Oggiono(1470–1549)

關於這位藝術家,人們所知甚少。他並未被視為偉大的畫家,但他臨摹了《最後的晚餐》,現保存在俄羅斯。畫風景是他的強項。

4. 喬瓦尼‧安東尼奧‧博塔費奧

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1467–1516)

他是貴族家庭的私生子,是達‧芬奇最有成就的學生之一。他完全接受了達‧芬奇的暈塗技法(Sfumato),但喜歡施以更強的光影。

◇ 讓達‧芬奇光芒蓋過老師的《基督受洗》

這幅著名的繪畫(Baptism of Christ)是達‧芬奇的老師韋羅基奧受佛羅倫薩附近聖薩爾維修道院的僧侶們委託而完成的,達‧芬奇十三四歲進入了韋羅基奧最負盛名的工作室。

據瓦薩里《大畫家傳》記述,此畫左下角的小天使出自23歲的達‧芬奇手筆,他跪地捧著耶穌的外衣,髮捲的畫法、明亮的眼眸,還有如夢似幻的甜美表情,都顯示了達‧芬奇日後的一貫風格。連天使膝蓋旁的一叢小草,也透露了畫家對自然界的廣博興趣。

這是現存韋羅基奧最晚近的一幅作品,也有波提切利等幾位著名的學生參與。據記載,看到達‧芬奇的小天使後,韋羅基奧決定從此放棄畫筆——用X光透視打底的草圖,會發現韋羅基奧的初稿與小天使最終的形象大相逕庭。

達‧芬奇筆下的天使,神情專注,姿態自然,有機地融入場景,而右側的小天使則顯得對洗禮不感興趣。據說,後者的雙手也是達‧芬奇畫的。幾年之後,他還修改了此畫,為基督的臉部和身體重新著色。

韋羅基奧的主要成就還在雕塑,其中也有達‧芬奇的參與。

◇ 藝術家工作室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工作室(作坊)一直是藝術品製作的基本單位,也是訓練和培養藝術家的重要機構。

藝術品的製作需要大量時間、人力和財力,這時期的藝術家延續中世紀的學徒制,絕大多數的大型建築、雕塑和濕壁畫都是師徒和助手們分工合作完成。

老師一般負責構圖和創作底圖,也繪製主要的部分如聖母、基督等,而打底準備、次要部分的起草和上色等則委由學徒完成。師傅的監督、指揮與示範,既保證了作品的高水準和一致的風格,也是藝術技法與風格傳承的有效途徑。

在這方面,米開朗琪羅是個例外。他不僅親自完成全部雕刻,甚至石料的選擇和開採也親力親為。在繪製羅馬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時,他把所有助手和學徒都關在門外,一個人完成了所有的繪畫;在建造教宗朱利烏斯二世墓、繪製壁畫 《卡西納之戰》(未完成)時,也都拒絕旁人觀看。**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