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學者籲不能只重文創效益 忽略文化價值

【大紀元5月16日報導】(中央社台北16日電)「台灣需要的是一個時代精神的轉變」,多位學者今天指出政府關注文創產業帶來的工具性效益,卻忽略文化的真正意義,文創絕不是文化的全部。台灣缺乏核心文化價值。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今天成立並舉辦圓桌會議,探討議題是「迷路的文化政策,崛起的民間智庫」。學者們希望透過建立民間智庫,形成一定的正向社會力量,成為文化政策決策的智庫,使民間文化智慧得以成為制度與政策程序的一環。同時也呼籲社會能夠正視台灣文化,不要在文化經濟中迷失了文化對人、對社會帶了更深遠的意義。

台灣從2002年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台灣文創帶來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到2013年有大幅成長。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相繼建設,展現經濟部、文化部對於文創產業的在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但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同時,部分學者對台灣文化發展的核心內涵產生了新的思考。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王志弘在會中指出,台灣文創太多在模仿日本、歐美的文化,缺乏在地化的文化核心。台灣的文創應該能夠面對社會重大課題,比如長期照護等時下民眾切身關注的內容,這樣的文創產品,才是文化在社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感謝誠品、松菸讓我們認識了文創」知名學者吳介祥說。不過,她認為,文化應該堅持其本身的意義,文創應該有所辨識。台灣培養很多優秀的文藝人才,但是沒有留住這些人才,還有一部分在文化經濟中迷失。台灣花費了很多人力物力去發展文化產品,但是這些產品都逐漸被淹沒。這樣的模式不應該是台灣文創的發展軌跡。

除了學者們對於文創的迷思和困惑以外,應邀出席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倪重華表示,如今北市的文化發展也是很多人關注的問題,很多人提文創而沒人提文化,確實是文化發展的缺失。

多位學者們也紛紛指出,政策不應該因政府管理人員的變動而變動,正確的建言和決策,不能因政權輪替而被束之高閣,政治的聲音不能蓋過民眾真正的的需求。應建立民間智庫,形成社會力量,成為文化政策決策的智庫,使民間文化智慧得以成為制度與政策程序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