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

皇甫容:唐王沉思錄–《帝范》序

【大紀元2015年06月29日訊】由唐朝聖主李世民親自撰寫的人君之道–《帝范》,既是唐代皇家教子的獨家大典,也是後世帝王治國之道的典範。在這部帝王沉思錄中,唐王總結了一生的理政思想,共成十二篇,分別是: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

每篇聖訓書文雖短,但文辭遒勁有力,字裡行間展現一代英主對理政、人世的反思和領悟。太宗對仁政的個人修養、選任和統御下屬,乃至經濟民生、教育軍事等都做出獨到的見解。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將《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在賜予子女時,太宗再三叮囑:「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

太宗在《帝范》序中,開宗明義首講大德大位。何為「大德、大位」?太宗旁徵博引古文先賢,一一詳釋。為使讀者便於通覽《帝范》序的內涵原貌,稍加通譯如下:

「朕聽說天地的大德在於生。能使世間萬物滋養繁生,這就是天地的盛德。貴為天子,位在人極,能頌揚聖人賢德,就可稱為大寶。天子既已具備大寶之位,更應該擁有大德之行。身為一國之君,要率先垂范,用禮規範君臣之儀,辨明上下尊卑。若能明此理,可駕馭天下,以厚福福澤百姓。若不能明辨是非、甄辨賢愚,不能以文安邦,以武定國,就不能擔當社稷的重任。皇天眷命,歷數在躬,不可濫用皇權殘害庶民。古時,翠媯之川的大龜馱河圖投堯以薦其德。大禹治水惠澤萬民,舜帝特賜元圭。周文王因赤雀銜丹書授以天命,開創周朝八百年國祚。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奠下兩漢四百年的基業。自堯禹周漢以來,有作為的帝王,都是秉承了上天的天命,奠定重世基業。由此可見,帝王之業,並非恃武爭奪的人可以取得。」

「昔日隋朝,從文帝創業,到煬帝亡國,法度廢壞,綱紀頹喪,荒淫暴虐,社稷四分五裂。先皇高祖(李淵)廢昏誅暴,定亂興邦,以神明武略,斬靈蛇而定王業,啟金鏡而握天樞。但當時天下大勢未定,亂賊四起,風塵未寧。朕十八歲時,就已胸懷慷慨大志,為消除戰禍,救濟蒼生,常常披掛上陣,身先士卒,將生死置之度外。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不論敵人多麼強大,裝備有多精良,最終掃除惡逆,澄清四海,登上帝位。繼承弘揚高祖遺風時,始終不忘肩負的重責。勤政懼獨,戰戰兢兢,位高不敢自傲,權大不敢自矜,對執掌天下大事不敢掉以輕心。惶恐之心若臨深淵,又像用朽繩馭馬;日日謹慎,反省如何才能善始善終。」

「你(指太子李治)從小生長於深宮,受父母寵愛。因此閱歷短淺,缺乏修養。年少任性在朝不懂君臣之禮,在野不明百姓稼穡勞苦。每想到這些,就不禁為你擔憂,為此坐臥不安,寢食俱廢。從三皇五帝一直到周朝隋朝,想想其中湧現了多少經天緯地的君王。再看看其間興亡治亂的軌跡,又是昭然若揭,不得不令人深思!所以朕旁征博征古文經典,彙集要言精華,作為訓誡。」

通覽《帝范》序,始曉「大德」、「大位」的涵義,似悠悠古風穿越而來,拂面清心。從溫古卷重拾明珠,也猶如立身滄海,觀波瀾壯闊世事浮沉,唐王《帝范》何止是為後世帝王留下力挽狂瀾的治國之道?太宗那支遒勁有力的刀筆,也為後世鐫刻了濟世的終極意義,只有心懷大德才會使萬物得以濟生。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