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名人

臺傳統手作產品有口碑 藝師齊聚話說感情

【大紀元2015年08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來自臺灣各地,至今仍堅守崗位的隱市小民各個臥虎藏龍,不論是新竹三代以竹藝為業的竹編達人李謙宏、南投手工棉被店的老師傅李桂雲、鹿港薪傳四代的錫器藝師李漢卿、藏身高雄打鐵傳家的鑄劍高手郭常喜、臺北鬧區的竹木行老闆朱義武,還是高雄百年瓦窯第四代傳人李俊宏,每一個行業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李謙宏是北臺灣僅存的竹笪老師傅

中華民國文化部2日於齊東詩舍舉辦「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活動,邀請從事傳統行業的藝師、接班人分享個人從業的心路歷程。李謙宏現場展示竹編好手藝,他說早年容器多用竹子編製而成,李家三代都以竹編米籮(盛稻米的容器)為業,農業時代需求量大,村裡10幾戶人家都從事竹編,當時新竹古市巷也有不少籮行(中盤),盛況空前。

李家的米籮除了批售新竹、苗栗後龍、通霄、雲林西螺等地外,還有老客戶每年遠從花蓮來批貨。小學畢業就在家隨父親習藝的李謙宏笑說:「竹編我看久了就會了啦!」家傳本業隨著機械工業發展,竹編米籮漸漸被塑膠袋取代,正想轉行之時,新竹米粉工廠紛紛找上門,請他製作曬米粉用的竹笪(粗竹席,米粉曬架),竹笪透氣好,米粉容易乾燥,但無法量產,以致供不應求。

李謙宏是目前北臺灣僅存的竹笪老師傅,但不少老客戶還是回頭找他訂製竹籮、竹籃,不忍客戶失望,現年82歲的李謙宏笑說:「我現在還可以做,人家訂,我就做!」

李桂雲手工棉被用料好 客戶說一條棉被蓋10幾年

與李謙宏同世代,李桂雲一樣國小畢業就沒再讀書,不一樣的是父親並沒有留下祖傳家業,為了生活19歲開始跟著南投草屯老師傅學做棉被,他說:「學師仔功一天才賺新臺幣600元,還要煮飯、洗衫,早上4點就要起床打棉被,1天頂多做2件而已!」

早年臺灣沒有棉被店,都是流動式做生意,師徒拖著載滿棉花、工具的犁仔甲(雙輪人力車)走過中部大小鄉鎮,天氣好,就租下附近人家的三合院打起棉被,下雨就得找空屋上工。出師後一開始也沒固定店面,李桂雲還是騎著脚踏車,揹上工具四處做棉被。

從事手工棉被業至今已逾一甲子,李桂雲拿著照片解說起製程,今年已經80歲的他仍精神奕奕,一床床棉被養大3個小孩,就算後繼無人,他也認為沒關係:「老主顧知道手工棉被用料好,一條棉被蓋10幾年,睡硬了還回來請我重新彈製,這不是賺錢,是賺到感情!」

彰化鹿港百年老店瑞興錫鋪第四代傳人李漢卿

同樣重感情的還有來自彰化鹿港百年老店的李漢卿,他是瑞興錫鋪的第四代傳人,今年60歲,但由於出身錫藝世家,笑稱自己已入行一甲子。李漢卿從小深知「打錫」辛苦,不忍老父親苦撐,決心接續家業,鑽研錫藝。

早年錫器用途廣泛,如茶杯、茶盤、茶罐、筷籠等食用器皿,以及宮、壇、廟宇所需的燭臺、香爐、燈座等祭祀用具,幾乎都用錫器打製。鹿港開發甚早,商賈仕紳雲集,寺廟香火鼎盛,俗諺「一府二鹿」就是繁華一時的寫照,李漢卿表示當時錫器需求量大,客戶以佛具店為大宗,極盛時期鹿港街上就有10幾家錫鋪。

如今社會變遷,榮景不再,但李漢卿仍堅持先守住傳統再求創新,他認為這樣才留得住客人。現今老店已傳給第五代,李漢卿臉上滿是技藝得以薪傳、老店得以延續的歡欣。

李安電影《臥虎藏龍》片中的青冥劍出自郭常喜之手

從高雄北上的打鐵師郭常喜,找到薪傳自家打鐵文化的另一種方式,他成立刀劍博物館。打鐵是家業,研究兵器刀劍是他的最愛,能將技術結合興趣,他覺得很開心。不過回想當年,他其實不願像父親一樣,一年到頭汗流浹背,一天只能做5把菜刀,他說:「第一艱苦是打鐵,手拿鐵錘敲鐵支,敲到汗流洩洩滴,毋知何時出頭天?」可見打鐵辛苦又賺不到什麼錢。

但郭常喜的父親因為找不到師仔功傳承,最終還是把祖父留下來的打鐵老店交到他手上。17歲時,郭常喜跳脫傳統小賣生意轉做批發,而他的打鐵人生其實也是一部臺灣工業發展的縮影,50年代農業社會鐵製農具需求大,幾乎每一鄉鎮都有一條打鐵街,但農具利潤薄,他到國術館、宋江陣招攬生意,打製刀劍兵器。

臺灣60年代經濟起飛,食品加工業興起,他開始做機械用刀,包括泡麵工廠的碎葱刀、鳳梨罐頭工廠的切片刀,不少食品龍頭大廠都是他的客戶,閒暇之餘最愛研製古兵器,李安電影《臥虎藏龍》片中的青冥劍就是出自他手,國際大導演的青睞讓他投入更多心力在刀劍博物館的經營,希望更多年輕人瞭解早年的打鐵與刀劍文化。

復發竹木行老闆朱義武幫抗戰老兵用竹子搭屋暫時棲身

藏身臺北士林夜市旁、座落在劍潭捷運站前的復發竹木行,並非老闆朱義武的家族事業,有趣的是當年他和哥哥可是莫名其妙成為少年頭家。竹木行原是隔壁鄰居的店面,歇業後不知情的工廠還送來一大卡車的竹子,他只好硬著頭皮去學藝,意外入行。

朱義武說早年沒有鐵皮屋,竹子需求量大,光是下貨、整理就要忙到凌晨3、4點,當時士林芝山岩一帶有許多老兵,因為堅信「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要他用竹子就地簡單搭屋暫時棲身,沒想到一住下就再也沒回去了。

朱義武也曾為臺灣的基礎建設貢獻心力,當年總統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他與有榮焉地表示曾參與過其中三項,包括桃園機場,煉油廠、中山高速公路,即使是帶著師傅搭蓋工寮,但他至今仍感驕傲。

隨著建材的日新月異,現今復發竹木行的客戶以庭園造景、日本料理店居多,今年72歲的朱義武說:「這是粗工,兒子也不願意接!」對於這見證士林夜市的誕生、重建,看著臺北捷運從無到有的50年老店,他樂觀但求順其自然。

高雄大樹百年瓦窯──三和瓦窯的第四代窯主李俊宏

全場最年輕的李俊宏是高雄大樹百年瓦窯──三和瓦窯的第四代窯主,他說自己從小就在泥巴堆長大,喜歡拿著自家的碎瓦片打水漂兒,更喜歡穿梭窯廠聽工人說起早期全盛時期的榮景,由於高雄大樹水質好、土質黏性好,做出來的磚瓦特別好,登記有案的窯廠就有20間。

民國30年至40年(約1940年至1950年)左右,天才濛濛亮,大批牛車就擠滿整條街,排隊等著搶載出窯的磚瓦。李俊宏當兵後考上銀行業,利用上班前、下班後的空檔幫忙送貨,最後他不忍伯公、母親年事漸高還要做手工粗活,民國84(1995)年左右挑起家業,但伯公認為窯廠終將沒落,要他「做些不一樣的」才能找到新的生機,於是他去學日本瓦的製作,搭上文創風潮,帶領百年瓦窯成功轉型。

文化部表示,時間雖然留不住過去榮景,但故事與回憶重現了手作年代的溫度,回顧過往甘苦的點滴,老師傅、接班人放不下的是對客人、對老店的那份感情。早年純樸的情感與單純的堅持令人回味,「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喚起民眾珍視周遭即將消逝的行業。

責任編輯:華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