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品味中秋 傳承傳統

賞月賞花賞月餅 品茶品酒品中秋

【大紀元2015年09月25日訊】提到中秋節,總會想到花好月圓,閤家團聚的溫馨場景。古往今來,膾炙人口的中秋絕唱《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一直在中秋之夜被反復吟誦。雖然時過境遷人們已難體會那種「我欲乘風歸去」的意境,科技的推廣又使得那種因遠隔千里而對親人的牽掛逐漸淡化,但千百年來貫穿在中秋慶典裡的文化精髓和韻味,一直為華人社會傳承並推崇着。

留在孩子記憶裡的快樂中秋夜

對於文革前出生的大陸華人或港臺海外華人來講,傳統的中秋節充滿了快樂,很值得回味。

林先生,曾是越南華僑,移民到溫哥華已經40多年了。在他的記憶深處關於中秋的往事,恍惚定格在帶著兩個弟弟與鄰居小朋友們一起提著燈籠穿街過巷的快樂場景。在這片刻的回憶中,林先生好像又回到了那童年時的中秋夜,他的語調和神態充盈著快樂和興奮。「很開心、真是很開心的」,他說。「我們小孩子其實只顧玩,只有父母在賞月」。「玩一會兒我會跑回自家院子裡, 從擺滿賞月食品的盤盤碟碟裡抓點月餅或水果,又接著出去玩 」。大一點的時候, 他會自己用竹子、鐵絲和彩色玻璃紙做燈籠, 弟弟們在一邊做助手。 做好後,點上蠟燭,一人提一個到街上玩, 燒了就再做。後來也有買來的燈籠, 那些就更漂亮了。

月光娘娘的供品

筱青移民溫哥華也快20年了。她和我們分享的是一個調皮女孩過中秋的趣事。她還記得50年代的時候, 每逢過節,她就會跟父親一起到火車站去接從香港回來過節的阿嬤,而阿嬤總會帶回一擔子東西。每年中秋,家裏都有拜月光娘娘的儀式。阿嬤會把籐做的精緻桌子擺在院子或靠近院門的街上,桌上擺滿了漂亮的盤子,裡面裝著月餅、新收的花生、檳榔芋頭、柚子 、橘子等供品。當古雅的香爐上香煙裊裊升起的時候,阿嬤就會虔誠地雙手合十,向月光娘娘喃喃秉告,求月光娘娘不要怪罪子孫,如真有過就讓她一人承擔。這時候,站在桌旁的筱青就會乘阿嬤不在意時偷吃桌上的供品。那是她兒時自鳴得意的事。 不過她說她可真是看到過月宮裡的玉兔和嫦娥。

美麗的神話傳說

Minnie 小時候常聽奶奶和媽媽講關於嫦娥奔月的傳說,也喜歡那些關於中秋的名家詩詞。她和奶奶、媽媽都很喜歡這些美麗中帶有淡淡憂愁的故事和觸動心靈的詩詞。中秋之夜,Minnie總愛仰望明月,想一窺傳說中的仙女白兔或砍伐桂花樹的吳剛。她會想像古時的景象和故事裡的情景。 她就是不明白嫦娥為什麼要偷吃仙丹,也不明白長生不老有什麼好。「大家都走了,剩你一個不是很孤單嗎?」她對宇宙、人生的最早的思考,大概就源於此。不過她可沒有筱青那般幸運,連仙兔的影子都沒見過。

秋菊展與五仁月餅

80後的艾玲是個新移民,她記得在大陸時,每逢中秋時節就會有菊花展覽; 她還記得過節要吃五仁月餅,好像還要吃「五子」什麼的,具體內容和因由已經記不起了。反正媽媽會去買個鴨子回來做菜。在中國,文革期間傳統文化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到了她這一代,能接觸到的傳統文化的東西,已經所剩無幾了。雖然大陸後來也有對傳統節日的宣傳,但其商業意義已遠遠超於文化層面了。

一壺清茶伴一桌賞月的供品。在孩子們的眼裡,大人們只有在中秋之夜才能偷得片刻清閒、留守家園,悠然品茗賞月。賞月一般是不會喝酒的。也許身為凡夫俗子,難有那種「把酒問青天」的灑脫豪邁;清茶一杯,溫馨閒適,倒更適合辛苦操勞過後的家長們。   ◇

責任編輯:何堅

========================

傳統節日裡的變奏

華人要在西方社會裏保留自己的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在當今這個被稱作舉頭只為看電梯、低頭只顧打手機的時代,過中秋節的傳統也面臨被削弱和表層化的侵蝕。人們來去匆匆,抽空聚個餐,卻難有閒情賞月。科技產品佔用了家人朋友互動的時間,就算圍坐一起也在各自上網。打個電話、發個短信或Email就把距離拉近了,思念不再。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更是有限。

林家是從大陸遷徙到越南、再遷居北美的。作為已把加國當故鄉的華人,林先生說過中秋已沒有那種思鄉的感覺了,有的只是對兒時快樂的回味。在溫哥華落地生根多年,自己的孩子也在這裡逐漸長大。近年來,他對傳統中華文化產生了興趣,於是,他在互聯網上搜尋那些母親曾經給他講過、但小時候玩得沒空聽的故事;於是,他把這些關於嫦娥、玉兔的中秋傳說用Email轉發給了孩子們。他意識到,身為華人很有責任承繼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並把它發揚光大。  ◇

責任編輯:何堅

========================

過中秋的傳統豐富了加國多元文化

在加拿大過中秋,儘管「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儘管「舉頭望明月」不一定能看到月宮的嫦娥、玉兔,但十五的月亮一樣圓。不管中秋節的慶祝活動表現為豐盛的宴席還是美式快餐,對於大多數的華人來說,八月十五仍然是那個閤家團聚的中秋佳節;打開繪有月宮仙女或牡丹明月等精美圖案的盒子,那圓圓的月餅始終是節日的最佳象徵。離愁別緒,不再成為節日的主旋律,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直白的現代情懷。

這裡的華人,樂於把傳統的文化與社會分享,也早已把中西節日都看作是自己的節日。而這裡的西人或其他族裔的移民也對華人的節日表現出興趣。 Minnie還記得剛來的時候 參加ESL班,教英文的老師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對中國學生關於中秋傳說的「presentation」表達出濃厚的興趣,「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傷感引起過共鳴,一把傳統的絹質手繪小扇,會被那些女生們愛不釋手地傳看。在一些中小學,老師也會在節日到來之際向不同族裔的學生簡單介紹「Moon Festival」。近年來, 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多,中國節日的氛圍變濃,「Moon cake」對這裡的人來說已不再陌生,只是光顧月餅的顧客主要還是華人。因為稍好一點的散裝月餅,一個也要$10以上,這樣的市場價還不是那麼容易被其他族裔的人所接受。◇

責任編輯:何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