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顏丹:農村女性自殺率下降因「城鎮化」?

【大紀元2016年10月08日訊】近日,某網媒在文章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如果你是農村女性,城市化可能救了你的命。得出這一結論的原因就在於,其一、「中國自殺率在過去十年間下降約一半,其中最大的轉變在於35歲以下的農村女性自殺率減少了90%」;其二、「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的飛速提高,農村居民的自殺率迅速下降」;「除了經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之外,年輕的農村女性遠離父母和婆婆的壓力和繁雜的家庭糾紛,加上農藥不再唾手可得,即使有自殺的衝動,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了」。

看似合理的原因中卻隱藏著一個可笑的邏輯。難道說,農村一旦變成了城市,人們的幸福感就能陡然增加?更何況,上述「遠離」一詞已在暗示,這些大批的農村女性並不是原地不動,直接「升值」為城市女性,而是離開家鄉,來到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陌生城市謀求一線生機。這類來自農村的女性在官方進行人口普查時,常常被劃為「流動人口」,不被統計在重要的數據中;即便她們同樣以一己之力,為這座城市默默的付出汗水,也只能以「農民工」這類低人一等的身份寄生在城市的邊緣。男人叫「打工仔」,女人叫「打工妹」,他們除了奉獻,似乎並不能奢求太多。

事實上,在城市裡打工的農村女性的占比並不高。有數據顯示,在全部農民工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然而,即便人數占比不多,這些女性農民工也同樣面臨著作為一個外來者在城市裡謀生的所有艱難與困境。我們不妨將視野拓寬,看看中國當下整個的農民工群體,其生活境況以及工作待遇如何。

就收入而言,一個比較籠統的數據顯示,2015年,農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有意思的是,儘管錢數比去年增加了208元,但增速回落了2.6個百分點。在這種狀況下,外出農民工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每月1012元,比去年增加了68元,增速加快了1.4個百分點。這樣的收入與支出發展趨勢究竟能否給進城的農民,尤其是如今身處在北、上、廣、深的農民工,帶來些許生機與希望,似乎很難得出肯定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除了收入之外,一些基本的保障也使得大多數農民工望塵莫及。2015年,沒與雇主或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高達63.8%,簽訂了一年及以上勞動合同的連20%都不到。沒有勞動合同,與之配套的社保也就無從談起;沒有勞動合同,也就意味著工資有可能無法及時發放。官方的保守數據已在表明,2015年,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人均被拖欠工資為9788元,比上年增加277元,增長2.9%。

而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數據則體現在類似「7年來,全省法院為10萬餘名農民工兄弟追回了27億多元的勞動報酬」等這些直接反映出討薪年限、被拖欠工資人數以及錢數的相關報道上。此外,從「年年討薪年年欠」的俗語中,從各地農民工討薪遭到警方鎮壓、毆打、抓捕的惡劣事件中,我們將再度悲催的發現,農民工在城市裡的生活非但與「幸福」無關,相反已經到了悽慘無底線的地步了。

試問,在這種悽慘無底線的生活中,大家的內心猶疑著、痛苦著,卻還未來得及選擇自殺,難道就如此慶幸嗎?自殺的數字下降,就真的值得炫耀一番嗎?事實上,多年前「富士康」的「十三連跳」已經在證實,農民工即便進了城,找到了看似能謀生的工作,也未必從此就會打消自殺的念頭。要知道,這些人尋死的原因決不是因為有一顆玻璃心,而是對在相比農村,現實狀況更加殘酷的城市活下去的無力和絕望。

因此,很多人說,比自殺更可怕的,是生不如死。農村女性擺脫了婆婆的折磨,家庭的重負就能洒脫起來?「農藥不再唾手可得」,就能喚醒她們對生的渴求與希望?若借用網媒那句「即使有自殺的衝動,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了」,我們或可說,只要在城鎮化的號角聲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生無可戀的人,那麼「城鎮化」就一定不是這些尋死者的救命稻草,而是隨時都可能令其在生不如死的慘景中最終會選擇解脫的奪命符。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