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胡少江:對中國市場化停滯的警告

【大紀元2016年06月20日訊】週三凌晨,MSCI明晟公司宣布再次延遲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MSCI明晟是一家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商業機構,參照它制定的MSCI指數進行投資的客戶涵蓋全球約百分之九十八的頂級基金。據不完全統計,在全球範圍內追蹤MSCI指數的大中型基金公司和其他投資機構至少有六千多家,所涉及的投資規模達七萬億美元。中國政府和金融市場一直期待能夠將A股納入MSCI的新興市場指數,希望此舉將會帶動更多的國際投資者配置A股。

自從二零一四年以來,這是MSCI明晟公司第三次討論是否將中國A股納入該指數,也是第三次拒絕。直到上個週末,不少著名的國際投行分析家們還都樂觀地預測,經過多年反覆磨合之後,A股入指今年勢在必行。但是最後的結果卻令這些分析家們感到意外。再次地被拒絕,尤其是在許多人認為水到渠成的情況下被拒絕,無疑對一直在低位震盪的中國股市和中國金融市場是又一個負面消息。中國政府和股票市場的失望顯而易見。

MSCI明晟拒絕A股入指的理由大體上有三個方面:一是認為中國對國際資本進出的流動性限制太過苛刻,這使得許多外國投資者在資本彙出時受到不合理的阻礙;二是中國政府對金融市場的行政性干預太過強勢,跨國境的金融投資均需要經過政府的審查批准;三是中國A股市場行為極度不規範,上市公司可以通過任意停牌的手段來侵蝕投資者的利益。上述這些問題的負面效應在去年發生的股災中和股災之後表現得更加明顯。

MSCI明晟拒絕A股入指的決定代表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再次投下不信任票。聯想到上個月,歐洲議會在是否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議案進行表決時,以非常懸殊的比例否決了有利於中國的議案。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七的議員投下了反對票,而贊成給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投票只占百分之四。無論是MSCI明晟的決定還是歐洲議會的投票,反映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停滯不前的擔心。

從一九七八年算起,中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已經持續了將近四十年了,中國擺脫貧困的急迫願望和對國外市場、資金和技術的巨大需求一直是推動市場化進程的強大動力。因為要擺脫貧困,所以需要讓市場來發揮作用,以利於有效地配置資源;因為要擴大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以及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來提高中國的競爭力和國民收入,中國政府在與國際資本和政府進行的商務談判中做出了較大的讓步,使得中國在加入國際分工的同時引進了國外市場的許多規範和實踐。

但是,中國的市場化過程一直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主導這個過程的政府官員在市場化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和自己關係網的財富積累,成為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在中國經濟改革的初期,市場化進程有利於他們利益的積累;但是當市場化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們發現通過政府力量阻礙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從而保護他們的利益不受到國際和國內民營資本的競爭,這才是他們現今的利益所在。這正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所謂的「國進私退」和「官進民退」的根本原因。

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停滯是既得利益集團保護自己利益的需要,也與目前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相吻合。這個執政黨始終將自己和自己信得過的人控制的資本作為自己統治的經濟基礎,他們不信任民營經濟,不信任沒有政府背景的私人企業家,也不信任外國投資者。他們用冠冕堂皇的意識形態理由來掩蓋既得利益集團的私利。長期以來,國際資本為了在中國贏取利益,對中國政府一直採取妥協政策。現在看來是因為中國政府做得太過分了,所以他們才不得不發出一些不滿和警告。#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