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人物

我不得不做的是避免政治職業化——專訪丹麥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克萊門

【大紀元2016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瑪麗恩丹麥報導)他面對政要窮追不捨,面對藝術家刨根問底,他言辭犀利、思路敏捷、正義凜然,卻也愛開玩笑。 他的熱門對話節目有關實事的開場白、對政要的抨擊與諷刺常常迎來滿堂喝彩,他是眾多觀眾心目中的明星,而他窮追不捨和強悍發問的採訪風格令很多政要「又愛又恨」,多位政要在接受他的採訪後表示再也不會上他的節目……

克萊門·比亨特·克斯古(Clement Behrendt Kjersgaard)是丹麥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以快嘴著稱,目前是丹麥電台(DR)熱門對話節目《我們相聚克萊門》(Vi ses hos Clement)和討論丹麥重大事件的《辯論》(Debatten)節目的主持人。

克萊門作為2016丹麥文化聚會的開幕主持人和多項對話活動的主持人,本報記者有機會在文化聚會上與他見面,並就其何以會形成如此犀利的採訪風格這一問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犀利不是目的

克萊門認為,犀利的提問本身並非是他的採訪目的:「政要們會這樣認為。但是,真心且誠實的說,如果我的目的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就與我的初衷南轅北轍了。」

克萊門更關注的是採訪的內容,是提問所針對的問題。作為一名記者,他感受到的是自己的職業背後的社會責任,他說:「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氣候問題、國際局勢等等,我們希望我們能像二十年前一樣準確的去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

克萊門對當今所處的時代表示擔憂,他說:「當你有一天突然發現你處於某種動盪的處境時,你就會開始思考和焦慮,我們應如何面對現實,比如伊斯蘭問題,如何對此進行討論。」

記者不能瀆職

克萊門認為,丹麥有自己的問題需要在議事日程中進行討論,作為丹麥國家電視台的記者,他肩負著這樣的使命。他說:「如果不去討論,這會使我感到是瀆職。我覺得我有這樣的特權去這樣做,這是讓我犀利提問的動力。而作為政要,我不認為他們擁有一種不確定的生活方式的特權,而是擁有了享有權利的特權。如果政要們想要利用民主制度來弄權,試想一下,他們如何得以被民眾信任?所以他們有責任向民眾解釋。我的提問並非想讓他們詳細解釋每分每秒他們的所思所想,但是如果你身在其位,領導著一個政府,你就必須對政府的工作計劃進行說明。如果不站出來並加以說明這就是你想要做的,那麼民眾如何能夠表達他們對此不同的意見,或者說誰來對此後果負責,提出相關的證據並付諸積極的行動。」

阻止政治職業化

克萊門用自己專業記者的頭腦看到了當今世界政壇存在的一個普遍的趨勢和令人擔心的現象,他曾在丹麥電台記者的廣播採訪中表示,當今的政要們參加電視節目的目的往往是讓觀眾們、選民們對他們的觀點產生疑惑,他們總是說事情很複雜,不能簡單回答是或者不是,他們無法對過去表態、也不能對未來表態。他對本報記者表示:「無論是丹麥、美國還是英國,從我所知道的那些國家,都能夠看到政治的職業化。政治成為了一項業務、一種產業,人們將其當作一個職業來選擇,職業政治家就像職業記者一樣,成了體制的一部分。這樣就可能導致社會的其他組成部分被排斥於體制之外。我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阻止此類現象的發生。」

小檔案:

克萊門·比亨特·克斯古(Clement Behrendt Kjersgaard),1975年9月20日出生於哥本哈根的根濤福特區(Gentofte)。他的父親是一位歷史學家,母親是一位老師。 克萊門在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長大,並在11歲那年創建了奧胡斯兒童電台。 1992年,17歲的他獨自一人來到香港,就讀於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並在兩年後畢業,1997年他拿到了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和經濟綜合學士學位,2002年獲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政治科學的學士學位,並於同年創辦了獨立的政論雜誌《意義》(Ræson)。他於2004年以《與上帝對話》(Tal med Gud)開始了他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生涯,先後主持過13檔電視節目。克萊門於2011年獲得了丹麥媒體人獎(Publicistprisen)。

責任編輯: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