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廣場

童大煥:為甚麼很多官員退休後才認同張維迎觀點?

【大紀元2016年09月27日訊】內地官員在GDP掛帥的考核體制下過分發展,很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嚴重過剩。

張維迎和林毅夫關於要不要政府產業政策之爭,事實上可以追溯到2014年,「除了和平,輕賦稅和寬容的司法行政外,把一個最貧困的國家變成最繁榮的國家,就不再需要別的甚麼了。」張維迎用亞當•斯密的話表達自己對於政府的認識。林毅夫則相信,真正需要討論的問題「不是政府要不要干預,而是哪一種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哪一種干預會失敗」。更早則可以追溯到楊小凱的「後發劣勢」與林毅夫的「後發優勢」之爭。

今天「舊事重提」,甚至這場爭論由學術界漫延到了其它社會層面,實在是因為,當下中國,發展和轉型又到了一個新的節骨眼上。

當年,中國青年報記者盧躍剛採訪張維迎時,用了這樣一種抒情的筆調:或許,很長一段時間裏,人們都會記得他與林毅夫在楊小凱追思會上相互傳遞話筒針鋒相對的時刻 – 就像他們在1995年爭論國企改革是否需要產權明晰,在2009年爭論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是否需要反思,這些爭論都引發了學界的大討論。但讓張維迎感到失落的是,儘管看起來他的觀點總能在知識界獲得更多支持,卻很難贏得官方政策的回應,「許多官員退休了才開始認同我的觀點」。「如果小凱所說的那些制度扭曲不解決,我們這個大廈永遠都是在沙灘上。」

我反覆思考張維迎這句話 – 「許多官員退休了才開始認同我的觀點」難道一切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的結果嗎我很快想通了 – ?其實,很多官員在任時內心也認同張維迎的觀點,但是現有的官員任命體制和政府公司化,GDP導向體制下的官員評價體制,使得他們口是心非,說的想的和做的完全不一樣。否則不符合他們的短期政績利益,也會被那個評價體制淘汰出局。

換句話說,官員中的許多人,即使明明知道自己做的是錯的,也在編造各種說辭為錯誤鳴鑼開道,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GDP掛帥的考核體制下,明明知道引進的是污染產業,你做不做?明明知道「跑部錢進」,招商引資爭取來,引進來的是過剩產能,你做不做?明明知道持續十多年的城鎮化大躍進,已經使很多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進入尾聲甚至嚴重過剩,但是還有地可賣,還有概念可以炒作,你做不做?如果不做,你就沒有GDP,沒有稅收,沒有政績,也沒有灰色收入。你會首先被這個評價考核體制淘汰出局!所以,但凡聰明人,他都會口是心非,說一套做一套。深藏真實想法,悶聲陞官發財!你是海歸你是博士都沒有用!行為邏輯完勝觀念邏輯!林毅夫本人,在芝加哥,學的難道不是著名的芝加哥學派嗎?但他一旦進入中國大陸,就成了官僚機器的一分子,所思所想,完全變樣!這就是南橘北枳,土壤變了,人就變種!

你以為官僚體制的人都是傻瓜啊?不是,他比誰都聰明,但是在強大的制度機器面前,他們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反正這一切,投資都是政府和百姓買單,自己只有幾年的任期。

在這種考核與評價機制下,地方少數主政官員的個人利益戰勝了幾十,幾百,幾千萬百姓的群體利益,幾個人三五年的政績,戰勝了幾十幾百幾千萬人幾十年的利益。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念很清醒,現實很混蛋。

每個人都受到各種現實約束條件的「綁架」,官員面對百姓時好像是無所不能為所欲為;但當他們面對官員評價體制時,受到的約束更多,甚至連「妄議」的權利都沒有。

歸根結底,我們自上而下的政府職能定位出了問題。現在的職能定位,仍然停留在改革開放前「以階級鬥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的定位上。這個定位在當時有它重要的進步和積極意義,但是早已過時,早就應該向現代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轉變。很多人一直說上面都是對的,錯的都是下面歪嘴和尚念錯經。這個認識該轉變了,是我們的職能定位一開始就是錯的,導致我們的各級政府和官員只能「將錯就錯」一錯到底。

——轉自東網

責任編輯: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