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電子顯微鏡 有助生物分子觀測

【大紀元2017年10月04日訊】三位國外學者因研發低溫電子顯微鏡,可簡化並改善生物分子成像,獲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中研院化學所副研究員章為皓說,此研發能維持生物分子的原態,觀測時能獲得更多資訊。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今天揭曉,由出生在瑞士、德國和英國的3位學者杜巴謝(Jacques Dubochet)、法蘭克(Joachim Frank)和韓德森(RichardHenderson)共獲殊榮,得獎成就是研發低溫電子顯微鏡,可簡化並改善生物分子成像。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章為皓今天受訪指出,一般人所熟知的顯微鏡屬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影像解析度只能到2個奈米、雖然看得到蛋白質的細胞位置,但看不到蛋白質的原子;而電子顯微鏡解析度則是0.3至0.25個奈米、用電子光束的重建方式可以觀測到蛋白質的原子解析度結構。

不過,若用電子顯微鏡觀測,前一秒觀測到的樣本,在下一秒就已經被破壞掉,若用低溫電子顯微鏡觀測,則可以保留蛋白質的「原態」,同時也可以減少輻射傷害、觀測時可獲得較多的資訊。

中研院生化所特聘研究員蔡明道指出,電子顯微鏡主要運用在化學、材料科學方面的觀測,這3名得獎者讓生物分子的觀測在影像方面有相當大技術的突破,在生物分子量測方面有很大的貢獻。

蔡明道也透露,中研院已訂購2部高階低溫電子顯微鏡,預計12月底到貨、明年3、4月開始啟用,中研院內相關研究人員也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未來也將會開放給大學研究者使用。(轉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