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

尤金家人回訪亞城華人 中美再敘「二戰情緣」

喬為智帶領大家為尤金默哀。(漢民/大紀元)

【大紀元2017年07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漢民亞特蘭大報導)美國空軍機械師羅伯特˙「尤金」˙牛津(Robert Eugene Oxford)於二戰時期投身於中國抗日戰場,在1944年在一次從中國西南飛往印度恰布阿(Chabua)的任務時不幸於喜馬拉雅山殞落,時年僅24歲。而他的遺骸在兩年前才被尋獲,在失事70多年後終於在今年6月11日榮歸故里,葬於喬治亞州鄉村的家鄉小鎮紀伯倫(Zebulon)。喪禮當天除了200多位鄉親之外,還有200多名多數從亞特蘭大趕到的華人為尤金弔唁。感念於亞特蘭大華人對尤金獻身助中國抗日的崇敬與感謝,尤金的家人決定親自前來回訪此地華人。於是這促成了在7月1日中午假位於約翰溪市(Johns Creek)的一凡雅屋舉辦的「二戰情緣」活動。

這次聚會的主持人是華人社區的Nancy女士,尤金的親屬代表是尤金的姪女梅莉兒˙若恩(Merrill Roan)女士及其家人,到場的華人朋友有50多人。由約翰溪的市議員林怡正先生做了開場白之後,若恩和她的家人隨即致詞向華人社團的熱情支持致謝。若恩尤其欣慰的是在喪禮中她結識了一位新朋友黃惠女士,黃惠女士告訴若恩她的母親當年在重慶躲避日軍空襲的駭人體驗,若沒有其他如尤金一樣前往中國援助的美國熱血青年,黃惠女士的母親可能當時就不在了。這個感人的故事立刻將兩人的距離拉近,若恩說她感到似乎一下子尋獲了失散多年的雙胞姊妹。

尤金能榮歸故里,都歸功於一位美國人庫勒斯(Clayton Kuhles)多年來在軍機墜毀處無私地尋找殞落將士的遺體。庫勒斯表示他預計要挖掘出尤金其他同機殉國同袍的遺體還需要8、9萬美元。這次活動的主辦方告訴大家,通過捐款渠道,中、美、加拿大等各地華人們已經募得2萬多美元,而僅這次的活動獲得的熱烈支持中又再募得了4千美元。眾人都期盼所有為中國犧牲而遺體尚未被尋獲的美國將士最終都能回歸故鄉。

這次餐會的重點除了尤金這位美軍飛虎隊英雄之外,兩位特別來賓也藉此機會與眾人敘述中華民國飛虎隊英雄扮演的角色。亞特蘭大大鵬聯誼會的喬為智先生的父親喬無遏將軍是當年飛虎隊成員之一,在1945年時他執行任務飛至湖南衡陽要阻斷日軍補給線。不幸他駕駛的P-40戰鬥機遭日軍戰鬥機掃射,他本人也中彈受傷而必須跳傘空降逃生。落地後日軍牽著軍犬追蹤他幾個小時,他潛逃於野地之中而最後被中國游擊隊救起而送到美軍醫護站療養。渡過這一段歷史,喬無遏將軍隨著中華民國國軍撤退至台灣,而後晚年時隨子女移民美國,並於1994年由田納西州遷居於亞特蘭大,直到3年前以97歲的高齡辭世。喬為智先生以他對二戰中美空軍精闢的研究與豐富的知識,為與會眾人講解飛虎隊的來歷。飛虎隊發起於美軍少將陳納德帶領的美籍志願軍,在被羅斯福總統指示編入美軍第14航空隊後,陳納德決定與蔣介石合作,與中華民國空軍一起組成中美混合隊,也就是通稱的飛虎隊。

另一位特別來賓姚紅女士則與眾人述說她從未與其謀面的祖父姚鉁的故事。姚鉁也是飛虎隊成員,畢業於中央航空學校第七期,是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及教官。中央航空學校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開辦的培養空軍軍事人才的學校,成立於1931年4月14日,其校址位於杭州筧橋,所以又俗稱為筧橋航校。與尤金一樣,姚鉁後來也執勤於險要的「駝峰航線」,並被派任於印度接受新機。姚鉁不幸於1944年在一次執行任務中殉國。在出征前,姚紅的祖母抱著兩個幼兒,就是姚紅的伯父與父親,告訴姚鉁放心去為保家衛國戰鬥,不需牽掛家裡。姚鉁殉國後,兩個幼兒在中華民國南京抗戰烈士遺屬學校就學,姚紅的祖母依靠國民政府發的微薄的撫卹金養家。在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後,母子三人無所依靠,姚紅的祖母不幸於積勞成疾後過世。令人欣慰的是,姚紅的父親最後考入了哈爾濱航校成為飛行員,得以繼承父業。

演說之後現場並有音樂表演,首先由五位男士組成的合唱團及手風琴伴奏為大家演唱抗戰年代的歌曲。之後尤金的親屬中一對母女也為大家獻唱美國國歌「永遠的星條旗」。最後眾人一起熱烈合唱”God Bless the USA”,感念並感謝因為先烈的犧牲大家現在能一起生活在美國這自由的土地。

這次中美人民如此自動自發的交流與聯繫感情,感人肺腑,也於綜觀歷史與現世時不禁令人唏噓。亞特蘭大的王女士在微信中寫道:「在我上次轉帖『尤金回家』的帖子的時候,我家一位長輩給我留言:『這種事在中國不會發生,共產黨始終在淡化國民黨與美國合作抗戰的偉大事實。家裡人也完全不在意你外公曾服務於飛虎隊和駝峰運輸隊的經歷,我兩次去騰沖國殤園,每次都熱淚盈眶,國家好像己把他們忘了,當然現在有些進步。你用長篇幅描寫這一事件,我給你一個讚! 另外,家裡有位叫XXX的烈士也在國殤園有記錄,他是報務員,犧牲在高黎貢山深處,屍體到現在也沒有找到。』當年援助中國抗戰,魂斷鋁谷的美國機械官遺骸終於榮歸故里。尤金的葬禮,牽動了許多中國同胞的心,也感動和教育了我們中國人。」

責任編輯:澤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