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

台花蓮地震報告出爐 建議東部加強防災準備

【大紀元2018年0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綜合報導)中華民國經濟部3月31日公布0206花蓮地震地質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東部為地震最頻繁,活動斷層密度最高,斷層發生活動周期也最短的區域,建議需加強對於地震、斷層活動引致相關災害的預防與準備。

花蓮地震地調所報告:米崙斷層並非地震主因

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調所)31日表示,已完成「20180206花蓮地震地質調查報告」,並公開上網免費下載。報告內容可供學界進行後續研究,也可提供土地主管、災害防救、地震工程、建築管理等相關機關進行後續應用,還可提供防災教育、環境教育等延伸或加值應用。

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3月31日公布0206花蓮地震地質調查報告,代理所長曹恕中(中)說,地震震央很接近米崙斷層、嶺頂斷層,但根據無人飛機空拍、地表地質及大地變形觀測等調查,證實米崙斷層錯動不是誘發花蓮地震主要原因。(中央社)

地調所表示,花蓮地震因為板塊運動擠壓,菲律賓板塊隱沒到歐亞板塊下方,由於震央離米崙斷層、嶺頂斷層很接近,但是根據無人飛機空拍、地表地質及大地變形觀測等調查,證實米崙斷層錯動並不是誘發花蓮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調所經由無人飛機空拍、地表地質、大地變形觀測等調查方式,詳實記錄地震後的地表變形狀況,配合氣象局地震觀測資料,並參酌學界的衛星雷達影像分析成果,研判此次地震與琉球海溝的板塊隱沒系統有關,而米崙斷層與嶺頂斷層則被誘發產生錯動,斷層沿線產生地表破裂與噴砂現象,錯動特徵均以左移運動為主,最大位移量可達70公分以上。

花蓮地震的震央與米崙斷層相當接近,地震後米崙斷層沿線也有明顯的地表破裂現象,調查結果發現多數的地表破裂位置分布於活動斷層地質敏感區(F0011米崙斷層)範圍中,顯見地質敏感區劃定的重要,同時地表破裂分布與1951年花蓮地震時之分布具雷同性,但規模較小,也顯示了斷層活動具有於重複活動的特徵。

地調所說,此次地震地質調查結果,後續將納入米崙斷層地質敏感區範圍的修正,提供國土建設與建築規範的運用。政府已啟動耐震安檢、建築物耐震補強、加速都市更新等措施,地調所會配合提供地質資料與專業意見,做為政策推動的基礎資料。

據中央社報導,地調所指出,根據設置全台的GPS連續站資料進行計算,觀測結果顯示,最大同震位移出現在花蓮市的花蓮站,位於米崙斷層的上盤側米崙台地,抬升5.92公分;而東華大學抬升量也高達3.26公分。地調所代理所長曹恕中指出,1951年時由米崙斷層引發的地震所造成的錯動,造成水平位移2公尺,跟這次的花蓮地震位移70公分不同。

報告指出,1951年米崙斷層地震,造成花蓮機場東側抬升50公分、七星山120公分,而七星潭東側抬升40公分;跟此次的最大抬升量5.92公分,也明顯不同。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