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紀實文學

3. 章翠英繪畫畫解–《圍棋》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9日訊】《圍棋》/法輪功學員章翠英作

中國人說的“琴棋書畫”是指彈古琴、下圍棋、寫書法、畫國畫,這是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喜愛的四种傳統藝術,都有悠久的歷史和很深的學問。圍棋是中國古代傳下來的,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記載,如:“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漢墓殉(xun)葬物中就有石制圍棋盤。圍棋在隋唐時傳入日本。圍棋盤的道數一定要單數,在古代有十三、十五、十七道的圍棋盤,而從唐代以來是十九道的圍棋盤。十九道圍棋盤上有19X19=361個點(——叫“目”),九個黑點叫“星位”,中心的黑點叫“天元”。黑白雙方各有180來個棋子,黑方先下,白方后下,以圍困對方,吃子多少來定胜負,所以叫圍棋。棋盤上的棋子黑白要相等,或黑子多一顆。圍棋是下在點上,而國際象棋是下在格子里。圍棋一般得兩、三小時一盤,圍棋大師有時下几天。最古老的圍棋書有宋朝張儗(ni或yi)的《棋經》,晏天章的《元元經》。

你看几位老爺爺那么認真,他們自以為像個戰士,在正義地“保家衛國”;自以為像個大將軍,在勇敢地“攻城掠地”;自以為像個大領袖,“決胜千里之外,運籌帷(wei)幄(wo)之中”;自以為像個大英雄,“屢敗屢戰,視死如歸”。黑呀白呀,輸呀贏呀,多呀少呀,對呀錯呀;“打”啦“長”呀,“粘”啦“提”呀;什么“定式”,什么“布局”,什么“中盤”,什么“收官”,僅僅就是為了圍棋盤上的“目”的多少!爭去爭來,不就一個圍棋盤嗎?依我所見,一位老爺爺發個大圍棋盤抱回去,每個人滿滿的361目,我看你們還爭不爭?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寫道,諸葛亮隱居隆中(湖北人說在襄樊,河南人說在南陽,其實是一個地方)時,當地農民常吟詠諸葛亮作的這么一首詩:“蒼天如圓蓋,陸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圍棋其實是社會人生的縮影。大家在這個迷中,“世界上的一切,名哪、利哪、情哪,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轉瞬即逝;是呀,非呀,成哪,敗呀,大家迷在其間;爭哪、奪哪、騙哪、殺哪,真累人!”(見《睡美人》畫解)“人要返本歸真,這才是做人的真正目的,……”(《轉法輪》第4頁)(《轉法輪》第309頁)有個成語說“視生如寄,視死如歸”,什么意思呢?“人家說,我來到常人社會這里,就象住店一樣,小住几日,匆匆就走了。有些人就是留戀這地方,把自己的家給忘了。”(《轉法輪》第309頁)寄者,暫住也,寄宿,住旅館;歸者,回家也,回到你天國的真正的家。這才是這個成語的本意。

“怕死貪生錯認真,運籌多少費精神,看來總是爭閑气,笑殺旁觀袖手人。”

More paintings see: www.zhangcuiying.org(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