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名家專欄】每代人都必須對抗社會主義現實

作者:邁克爾‧沃爾什

【大紀元2020年01月30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Michael Walsh撰寫/原泉編譯)奧斯卡‧維爾德(Oscar Wilde )曾調侃說,第一次婚姻失敗是因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太難堅守,所以寄希望於第二次。但第二次能否成功卻值得懷疑。

但千百萬人仍想試一下,從理論上來說,沒准這次能成。

我們怎麼看待當今的社會主義甚至是地下共產主義潮流?領先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諸如公開的社會主義者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和主張向富人徵稅的伊利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擁抱這個潮流並得到常春藤出身的媒體青睞。

這兩個老態龍鍾的嬰兒潮一代(78歲的桑德斯最近得了心臟病;沃倫也已70歲)的集體化和沒收政策,是美國歷史上早期公開的社會主義思潮的回放,那時尤津‧德布斯(Eugene V. Debs)、諾曼‧托馬斯(Norman Thomas)、亨利‧華萊士(Henry Wallace)在1900年到1948年間打著社會主義和進步主義的旗號曾數次競選總統。

當然他們誰都沒贏,但他們在意大利、德國和俄國的同夥以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回嘗試卻成功了。經典的共產蘇聯是始作俑者,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即納粹)將私人企業為國家服務,效果同蘇聯一樣。後果就是在歐洲、後來在中國(中共)導致了數千萬人死於殘酷和非人的意識形態之下。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要想做煎蛋卷就得打破雞蛋,即殺頭。

1904年,德布斯首次嘗試競選總統,他曾以美國社會主義黨的身分認真嘗試了四次,那時共產主義只是卡爾‧馬克思死人眼中的一抹餘暉。但第一次世界大戰顛覆了國際秩序,為巴伐利亞、保加利亞的社會主義革命留下了門路,最成功的是在蘇聯。雖然共產主義在蘇聯最後也崩潰,但它的威脅和危害卻仍在繼續。

自從馬克思在革命的1848年發表了《共產主義宣言》之後,經濟自由和個人自由的守衛者們不得不跟危害極大的打著「容忍」、「平等」、「公平」等口號的意識形態進行抗爭,而這些口號不過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為壓迫性極權主義鐵拳戴上的天鵝絨手套。儘管社會主義一次次失敗,但它的真正跟隨者始終認為社會主義並未「恰當地實施」。

所以左派們一直在嘗試:1972年進步主義再次抬頭,當年喬治‧麥高文(George McGovern)獲得了民主黨的提名(被理查德‧尼克松結結實實地擊敗),並在巴拉克‧奧巴馬當政時期大爆發。

在2016年被唐納德‧川普挫敗之後,現在它又躲在「民主社會主義」的標籤之後再次出籠,這個致命的謊言似乎對年輕選民們特別有誘惑力,他們把「社會主義」同公共服務、基督教慈善混為一談,並且認為政治正確(萊昂‧卓斯基發明了這個詞)只是強制性的良好舉止。

30年前,當時蘇聯的衛星國東德意識到再也無法抑制人們想要自由的願望,於11月9日出人意料地宣布開放通往西方的檢查站,柏林牆轟然倒塌。

柏林牆倒塌時,我就在柏林,手裡拿著大鐵錘。1991年8月,蘇聯發生了針對戈爾巴喬夫的未遂政變,這是蘇聯垮台的信號,我當時就在蘇聯。那一年的聖誕節,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永遠地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我們認為我們贏了。

其實我們錯了。似乎很清楚,每一代人都必須重新對抗集體主義。正如羅納德‧里根總統所說的,「自由離滅亡永遠都不超過一代人的時間,我們要為自由而戰,守護自由,並交給下一代做同樣的事。」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了兩代人之間的角力,沒有多少生活經歷的理想主義年輕人,他們很多人在馬克思主義者教授的教育之下被鐵桿左派所蠱惑。他們尋求糾正真實的或者想像出來的社會不公,希望得到每樣免費的東西,包括健保、教育、父母地下室的終身免費租約。

跟他們講述我們在1989年所看到的毫無用處:東德人首次踏足西方時喜極而泣,他們的喜悅就像《綠野仙蹤》——在共產主義統治下毫無生氣的黑白電影突然變成了勃然登堡門另一邊的斑斕色彩。

我之所以說沒用是因為,最好的說服他們的辦法是向他們展現,而不是告訴他們不要聽信集體主義的甜言蜜語,那結果只能是委內瑞拉的混亂,而不是斯堪的納維亞的有序(正在嚴重消退,特別是在瑞典)。

1960年代,我們有和平軍把理想主義年輕人送到蒙昧的國家為其提供幫助。或許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是自由軍,不僅幫助其他人,而且幫助我們自己的年輕人對抗社會主義的實踐,而不僅是承諾,讓他們看到第一手的、由於採用魔鬼政府的模式,從而對人類和物質造成的破壞。

奧斯卡‧維爾德的著名格言有一個更不為人所引用的要素:婚姻是想像力戰勝理智。如果把第一個詞改成「社會主義」,正好合適。

作者簡介:

邁克爾‧沃爾什(Michael Walsh)的著作有「The Devil’s Pleasure Palace」、「The Fiery Angel」,均由 Encounter Books出版。

原文Each Generation Needs to Confront the Reality of Socialism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並不代表大紀元時報的觀點。#◇

責任編輯:林妍